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值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为每年3月20日至21日期间,今年时值3月21日。
在古时,春分亦是一个传统节日,因而也留下了许多风俗,其中最广泛的就是“竖蛋”游戏。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试着“竖蛋”,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的科学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0.8毫米之间。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此外,最好要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除竖蛋游戏外,民间还流传有其他有趣的风俗。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之俗。《礼记》中就记载说:春分时“祭日于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南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阳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祭祀太阳定于每年春分之日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过去,我国民间还有春分之日扫墓祭祖的习俗,俗称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说是清明后墓门都要关闭,这时再去祭祀祖先英灵都受用不到了。
随着春分节气的到来,有些地区还流传有送春牛图的习俗。所谓“春牛图”,就是在一张红纸或黄纸的下半部绘有农夫赶牛耕田的图样,上部分则书写有一年的主要农时节令,以祝福人们五谷丰登,并有提醒人们不误农时之意。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高兴而给钱为止。据考证,这一习俗来源于汉文化传播,早在周代时就已出现,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一首题为《春日》的诗中记述了这一习俗:“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
春分这一天,在广大农村还有吃汤圆、粘雀子嘴之俗。农民放下田里的农活,在家煮食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引诱麻雀前来啄食,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把麻雀的嘴粘住,就不会来破坏庄稼了,故名曰“粘雀子嘴”。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在我国南方称为鹞,在北方称为鸢,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至今,其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唐朝诗人司空曙曾于春分之日与友人一同放风筝,并作得一首《风筝》诗:“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难迟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全诗一句一景,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优美,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春分之日还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们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民间还有一则顺口溜对此记述:“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分到来之际。面对万物萌发,人们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