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北方马铃薯适时收获安全贮藏运输技术

2011-08-04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504
一、及时收获

  秋天霜后或者气温变冷,叶枯茎干,不收会受冻害,要选择晴天,避免雨天收获。

  二、收获方法

  1.除秧。收获前2~4周,用割秧、拉秧、烧秧或化学药剂等方法除秧。

  2.收获前检修收获农具备用,准备好入窖前的临时预贮场所等。

  3.收获过程应注意:避免使用工具不当而大量损伤块茎;防止块茎大量遗漏在土中,用机械收或畜力犁收后应再复查或耙地捡净;先收种薯后收商品薯,不同品种分别收获,防止收获时的混杂;收获的薯块要及时运走,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发病的薯秧遮盖,要防止雨淋和日光曝晒;如果收获时地块较湿,应在装袋和运输贮藏前,使薯块表面干燥。

  三、安全贮藏管理

  1.分级前和长期贮藏前将薯块在10~15℃左右的温度下预贮2~3周,预贮场所要宽敞和通风条件好。刚收获的马铃薯堆高不宜超过2米,商品薯要放在暗处,避免见光变绿。在薯皮老化和薯块伤口愈合前应避免分级和运输。预贮后剔除损伤的薯块和石头,清除烂薯、病薯和虫咬薯。

  2.分类贮藏:商品薯要在黑暗条件下贮藏,若要长期安全贮藏,需要2~4℃的低温、相对湿度在85~90%;种薯必须与商品薯分别贮藏,以免病虫害侵染和机械混杂,若长期贮藏,温度在2~4℃,相对湿度在85~90%左右贮藏一个较长的时期,若种薯没有条件低温贮藏,应在散射光下贮藏,尤其是南方或西南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一般采用散射光架藏。

  3.贮藏窖消毒:新薯入窖前必须把老窖打扫干净,并用喷洒化学药剂消毒灭菌。

  4.控制堆高: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米;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1.5~2米;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2~3米,最高不超过3米。但贮藏量不能超过全库容积的2/3,最好为1/2左右。

  5.调节温度:地下或半地下常温库贮藏时,初期加强空气流通,降低薯堆温度,防止薯堆过热;贮藏中期防止外面冷空气进入库内使薯块受冻;贮藏后期,即开春后,应防止外界热空气进入库内而增高库内温度,使块茎发芽。

  6.控制湿度:贮藏初期库内湿度较大,贮藏中后期因库内温度下降,在薯堆上层易出现凝结的小水滴,使库内湿度过大而发生烂窖和早期发芽。在利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的贮藏库内,要通过库门、气眼换气的办法来调节和控制湿度。另外在库温降低时,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麻袋片等,吸收薯堆内放出的潮气,防止上层薯块霉烂,同时防冻。

  7.通风换气:贮藏过程中,必须及时排出二氧化碳,以免引起黑心、降低种薯发芽率、人进库检查时不安全。应尽量减短制冷或通风时间,每天降温一般在0.5~l℃,在空气湿度较小的地区,贮藏库内应有与通风设备相连的加湿设备。

  四、常见贮藏方法及管理

  1.窖藏。井窖或窑窖每窖可贮3000~3500公斤,不能装得太满,并注意窖口的开闭,棚窖窖顶覆盖层要增厚,窖身加深,以免冻害。窖内薯堆高度不超过1.5米。

  2.通风库。一般堆高不超过2米,堆内设置通风筒。码垛贮放易于管理。薯堆周围都要留有一定空隙以利通风散热。

  3.冷藏。冷库中堆藏也可以装箱堆码。将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

  五、运输

  1.先装运种薯后装运商品薯,并分开存放种薯和商品薯,防止混杂。

  2.轻装轻卸,避免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

  3.运输和装卸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4.不能长时间封闭运输,要注意通风,以免缺氧造成二氧化碳中毒而黑心腐烂。


举报 收藏0 打赏0
更多> 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