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学特征
辣椒有明显的主根和很多的侧根及根毛,主根受伤后侧根发生较快,故移栽成活率较高。茎上不易产生不定根。果实呈羊角形,长5~25厘米,鲜椒青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或鲜红色,从定植到始收35天。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温度。发芽适温为25℃,低于15℃发芽困难。植株生长期白天适温为22~28℃,夜间为15~20℃,低于15℃或高于35℃时,开花授粉不正常,常造成落花落果。
2. 光照。属短日照作物,在每天10~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开花结果早而正常,但对较长的日照也能适应。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光照不足会降低坐果率;强光直射,植株生长减缓,果实易发生日灼病。
3. 水分。根系较弱,既不耐旱也不耐涝,需经常供应水分才能生长良好。但田间不能积水,田间积水少时植株就会萎蔫,严重时成片死亡。
4. 土壤。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甚严格,砂土、壤土、黏壤土均可种植。但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栽培的辣椒植株小而紧凑,结果少而集中,其椒果色泽浓,辣椒素含量高,品质好。高山区以选择地势较高、耕层深厚、透气性好、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避免选择低洼积水的地块,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整地应达到"地平、土碎、墒足、畦齐"的标准。连畦带沟宽1.2米,垄面宽90厘米,沟宽30~40厘米、深25厘米,高低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
三、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春栽在春分至清明,夏栽在清明至谷雨。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苗龄30~45天。在幼苗2片真叶和4片真叶前后各间苗1次,留苗标准是3~4厘米留苗1株,每平方米留苗600株左右。苗高5~6厘米后要逐渐通风炼苗,控制秧苗高度,提高抗逆性,保证移栽成活率。苗高10~12厘米,6~7片真叶,花蕾显现时开始移栽,春栽在谷雨节至立夏节;夏栽时间宜早不宜迟,早栽的产量高,屏南高山区以6月1日前栽完为宜。移栽前将辣椒田深耕30厘米,整平耙细,每亩施入优质厩肥400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50千克,厩肥均匀施入田内,磷肥、复合肥集中施于移栽沟内。行距45厘米,株距40厘米,每亩栽1500~2000株。辣椒苗怕伤根,起苗前苗畦要浇透水,起苗要尽量多带土,栽后立即浇定根水,浇后覆盖地膜或农膜。
2. 田间管理。在不盖地膜、农膜的地块,辣椒缓苗后即应连续锄地3~4次,以提高地温促根下扎。门椒开花前后将门椒以下的老叶和分杈全部去除,以利田间通风透光和防止对椒以下分杈。雨季来临前应培土扶垄,以利排水。视墒情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辣椒生长以施基肥为主,当基肥不足需追肥时,应在培土前进行追施,每亩用250千克打碎的土杂肥拌入25~3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500克复合硼锌肥,刨小穴施在植株一边,盖好压实,应注意尽量不伤根系。
3.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虫害有青枯病、炭疽病、脐腐病、病毒病和红蜘蛛、烟青虫、棉铃虫。
①青枯病。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或20%叶青双800倍液浇根,或用康地蕾得(0.1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可湿性粉剂1.5千克/亩药液灌根,每株浇250毫升左右,隔3~5天再浇1次。出现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窝周围撒入适量生石灰,防止病菌蔓延。
②炭疽病。在初花后用1∶1∶160波尔多液预防,每隔7~10天喷1次。发现病斑后,可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
③脐腐病。辣椒落花后开始喷施0.1%高硼钙,避免氮肥过多,多施腐熟有机肥;植株不要留果过多,避免果实之间对钙的竞争;从幼果期开始,喷施0.1%的硝酸钙、硼砂、硫酸锌、硫酸铜并加入爱多收6000倍液,5~10天喷1次,连喷3~5次。
④病毒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及时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媒介的同时,于辣椒苗期和定植后及时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400~6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喷1次。
⑤红蜘蛛(螨).要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枝落叶,消灭虫源。发生初期用40%金螨扑(绝螨一号)或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
⑥烟青虫、棉铃虫。可用糖醋液、黑光灯等诱杀,化学防治应在幼虫孵化高峰至2龄期施药,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药剂可选用20%劲彪、杜邦"康宽"4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1.2%苦·烟乳油800倍液。
4. 收获。辣椒可多次采收一直到霜降节前,如遇干旱年份,收获时间可提前到秋分前后,应掌握在辣椒变红后再采收。采后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自然风干,然后分级、包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