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大豆灰斑病

2006-06-27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479
(1)危害及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1963年统计,合江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达1000万千克,80年代以来,逐步向西扩大蔓延,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严重损失,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生理小种类型较多。东北春大豆区目前已报导有14个生理小种。其中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50%,分布也最广,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嫩江、绥化等地区都以1号小种占优势,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22%,黑河地区1号和7号小种出现频率相同。1号和7号两个小种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的优势小种,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9%,占第三位。

大豆灰斑病与温湿度关系。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温度是基础,湿度是关键,孢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超过35℃萌发率明显降低。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病初期是7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达到高峰,如果7月上旬到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相对湿度大,发病就重。

(2)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近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都是抗或高抗灰斑病优势小种的新品种,但要注意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一个抗病品种之后,由于品种选推压力作用,会引起生理小种变化,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因此要几个品种交替使用,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药剂防治:1、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克,稀释成1000倍喷雾。2、50%多菌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每亩100—150克兑水稀释成1000倍液。3、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40毫升与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虫。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举报 收藏0 打赏0
更多> 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