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影响

2015-07-23 中国食品网 1088
核心提示: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早在接受伊斯兰教前就曾创造过回鹘文字(或称回纥文)。同鹘文由22个字母构成,在词首、中、末位
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早在接受伊斯兰教前就曾创造过回鹘文字(或称回纥文)。同鹘文由22个字母构成,在词首、中、末位有不同字型,由上向下书写。这种因素文字对蒙文和满文的创制起过参照作用。回鹘义义献丰富,包括佛教、摩尼教经文及文学作品,如《福乐智慧》、《高昌馆来文》及及由维吾尔僧人僧苦萨里土统由汉语译成维语的《金光明最胜王经》等。
维吾尔族的祖先在10世纪中叶联合西域的葛逻禄、样磨建立了喀剌汗(或译哈拉汗、黑汗)王朝,定都八拉沙衮和喀什噶尔(喀什)。喀剌汗政权的首领苏土克布格拉汗首先带头信奉伊斯兰教,其子喀剌汗1l世纪在和田推行伊斯兰教,自此,伊斯兰教不断东进,在几百年过程中逐渐成为维吾尔族全民宗教。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2世纪,维吾尔族开始广泛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它逐渐取代了回鹘文。今天的维吾尔文字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上经过改造形成的。这种取代回鹘文的阿拉伯文字到察合台汗国时期被称为“察合台文”。它是以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命名的。“察合台语”、“察合台文”首先是欧洲突厥学家使用的语文学术语,学者们对这一术语尚有不同看法。12—20世纪的维吾尔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如阿合买提·尤格纳克、阿塔依、赛卡克、路特菲、毛拉·比拉勒等人的作品都是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这些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察合台文”有32个字母,包括全部28个阿拉伯字母和4个波斯文字母(p)、(断)、(33、(g),用(k3和(n)两个字母表示(G)。它还像阿拉伯文字使用辅助符号一样,有表示发长(o)的madd,表示重叠辅音的tashdeed,表示(e)或(I)的zer,表示(c)或(o)的 zabar,还有表示(o)、(o)、(u)、(y)元音的pash。这样一来,“察合台文”在拼写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时能完全保留其正字法形式,为大量借用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提供极大方便。“察合台文”作为书面语言载体,虽然在表达维吾尔语等语音方面存在若干困难,却——直存在到本世纪初,这不能不说明伊斯兰教对文字的巨大影响。就是现行维吾尔文字仍然是在旧文字基础上制定的。
用察合台文书写的维吾尔古典作品中包含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甚乍有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浯法手段。不经过专门学习,要想读懂这些古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口语方面。在口语当中,这些借词已经成为维语词汇的一部分。有些波斯语借词看来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同一伊斯兰教背景,无疑为文化交流提供方便,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词语的相互渗透是很自然的事。
伊斯兰教影响深入到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例说,人们相互问候时说“艾萨拉姆艾来库姆(cssalamu clcJKum)”,回答是“瓦来库姆艾萨拉姆[wcclcJKumcssalam)”,第一句在阿拉伯语中是“祝您平安”的意思,第二句回答是“也祝您平安”。维吾尔族对非穆斯林问候时则说维语的“您好”或“情况怎么样”。在回答其他问候如家小平安等时要回答“阿里哈姆都里拉(dhcmdulilla)”,是阿拉伯语“感谢真主”的意思。在做任何一件事如吃饭、出门、睡觉、干活时都要说一句“比斯米拉赫曼涅尔来黑姆”,或简单说“比斯米拉”,这是《古兰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人们打喷嚏后要说“阿里哈母都许库尔〔E1HEMDU FYKYR〕——“感谢赞美真上”。按照穆斯林信仰,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在维语中,礼拜称为“乃麻孜(namaz)”,它连同五次礼拜的名称都来自波斯语。礼拜包括念诵《古兰经》和祈祷,是对真主思念称奴的仪式,也明“伊巴代特(ibad~t)”。“伊巴代特”是阿拉伯语词。晨拜叫“巴穆达特(bamdat)”,应在日出前完成;中午礼拜叫“瞥申(pcFIN)”;落日前第三次礼拜叫“乃麻孜地盖尔(namazdigcr)”(波斯语是 namazgar);落日时的第四次礼拜叫“乃麻夏穆(namaJam)”(波斯语是namazsham);夜晚礼拜叫“胡卜丹(xuptcn),,(波斯语的 khuftan)。这五个词不仅表示五次礼拜,还在口语中表示相应的时间,如落日时分就叫“乃麻夏穆”,它与另外一个表示落日的词语“眉毛变暗时分”并列使用。信徒每逢周五要到“麦斯其特 (MESTFIT)”——清真寺举行“主麻(d3ymc〕” 聚礼。这两个词都是阿拉伯语词。维语中的星期五就叫“主麻”,址按伊斯兰历法算的周末休息日。星期六叫“山拜[FEHBE)”,是波斯语词,在“山拜”一词前加上波斯语的“一”——“亚克山拜(JEKFENBE)”就成了星期日;“山拜”前加“二”——“独山拜(DYFENBE)”是星期一;“山拜”前加“三”——“赛山拜(SEJFENBE)”是星期二;“山拜”前加“四”——“恰尔山拜(TFARFENBE)”是星期三;“山拜”前加“五”——“拍山拜(PEJFENBE)”是星期四。做礼拜、诵读《古兰经》前要洗脸、手、脚等器官,维语叫“太来特(t6rct)”,由头顶浇水沐浴叫“胡苏尔(Eusul)”,这也都是阿拉伯语词。除了礼拜外,维吾尔信教群众都遵循斋戒、朝觐、施舍等宗教义务,表示这些活动的词全部是阿拉伯语借词。义务——“法尔孜(pErz)”;斋戒——“肉孜 (roza)”,是伊斯兰历的九月“拉朱赞月(ramizan)”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禁食。小孩子在斋戒月的晚上挨门串户,唱“拉米赞”歌,主人要把馍或其他食品拿出来分赠给孩子们;朝觐 “哈吉(HEDG)”,是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到圣城麦友加朝拜天房克尔白的活动;施舍——“扎卡特(zakat)”,这个词表示的是:应按“谢里艾特(FErict)”——伊斯兰律法拿出自己钱财和牲畜的四十分之一,在斋戒期间帮助穷困难民或孤儿。不仅表示与宗教生活相关的词语全都是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就连表示风俗习惯的词语也大多是上述词语。维吾尔族的个人生活,从出生到死亡所处的文化背景都与伊斯兰教有关。婴儿出生几天后,父母就要请“麦僧 (mczin)”到家里来替婴儿命名。麦僧面朝麦加方向,高声诵念“阿拉呼艾克拜尔(allahu EKBER)”——“真主至大”等,对婴儿的左耳和右耳连叫—二声预先确定的名字,再把婴儿放下,推婴儿打一个滚。麦僧是在清真寺宣礼塔楼上召集、号令人们礼拜的教职人员。他高声呼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那阿拉伯语经文的颂赞声在空中悠扬回荡,传向远方。男孩长到5—7岁时要举行“海特乃(xctnc)”——“割礼”仪式。“海特乃”是波斯语词,口语中也使用“逊乃特(sonnet)”这个阿拉伯语词,“逊乃特”还表示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经过“大毛拉伊麻目(damollaimam3”——主持礼拜的宗教学者按教规主持的仪式“尼卡(nikoh3”。伊麻目要询问新娘是否同意嫁给某人为妻,再询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某女为妻。征得肯定答复后,他要把馕浸在盐水中分给新郎和新娘吃,象征矢忠不渝。维吾尔族的葬礼也是按伊斯兰方式进行的:将死者净身,用白布产问好,装入“吉那扎(DGINAZA)”——用于抬往墓地的棺木,送到墓地,从“吉那扎”里抬出死者,葬入地穴。死者在墓穴中要面向“克尔维(QILWE)”西方。葬礼维语叫“代喷乃(DEPNE)”。死者家属在丧期请“卡里 [qari)”——诵经士诵读《古兰经》追悼死者,这种活动叫“海特米古兰(xETMIqur\"AN)”——诵读《古兰经》。平时把诵经期举行的小型宴请也叫“海特米古兰”。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上,甚至不少成语,习俗语中也反映出伊斯兰观念。我们可以举出“写在脑门儿上(PEFANIGE PYTMEK)” “命中注定”。这个成语出自《圣训》经典,其中记载:圣人穆撒在同圣人阿丹辩论时指出,人类是因为阿丹的罪过才离开了天上乐园。阿丹雄辩地回答说:“你身为被真主选派为圣并能与他直接晤谈之人,难道你要为真主造化我之前写在我的前额或在造化我之前写入命册之事而非难我吗?”又如“没有水的地方可以进行代净(sujoq jcrdc tcjemmum)”,是说身处野外或荒漠,礼拜时没有水可以净身,那就可以用干净的沙土、碎石摸脸、前臂替代以水净身。
我们稍加留意维吾尔人名字的特点,就会发现伊斯兰教对人名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在当代,虽然表达时代气息的人名正在逐步使用,但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教名”仍占多数。喀剌汗政权首领苏上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后,更名为“苏丹阿不都克力木 (sultonobdukerim)”,意思是“慷慨无比者真主的奴仆”。从此,大量的阿拉伯语人名进入维语中。用穆罕默德名字命名的人很多,它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值得称赞的”。这个名字在维语中的变体是麦合买提(mchcmmEt)或麦买提(mcmEt),它与维语词人名结合还可构成复合人名。用穆罕默德的四位门徒阿布贝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命名的也很普遍。女名阿米娜是穆罕默德母亲的名字,帕坦、古力苏木是穆罕默德的两位女儿,阿依夏是穆罕默德一位妻子的名字。诸如以上穆罕默德亲属及门弟子的名字被维吾尔族广泛使用,尽管在语音上有所改变。这些名字都表达出穆斯林对穆罕默德及其他伊斯兰教早期活动家的怀念和敬仰,表现出宗教虔诚。有趣的是,伊斯兰历的一些月份或节日也是维吾尔名的源泉之一。维吾尔族叫热吉甫的出生在二月份,叫沙帕尔的出生在七月份,叫巴拉提的出生在八月份,叫肉孜的出生在斋月,叫居买的出生在星期五,因为这些名字在阿拉伯语中就是这些月份或日期的名称。真主的尊号有99种,是个奇数,表示真主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尊号的前面加上“阿不都(ubdu—)”就构成维吾尔名字。“阿不都”的意思在阿拉伯语中是“奴仆”,如阿不都热衣木(至慈者的奴仆)、阿不都热扎克(供养者的奴仆)等。还有一些维吾尔人名是由阿拉伯语词加上“丁(din)”构成的。“丁”的词义是宗教,在人名中指伊斯兰教,如包尔汉丁(伊斯兰的见证)、帕赫尔丁(伊斯兰的荣誉)等。维吾尔人名后可以附加表明身分的附加词,如去麦加朝觐过的人,无论男女,都可在名后加“哈吉(hoJI)”一词,“哈吉”的意思是“朝觐者”。男名后如果加“卡里(quri)”,表示该人可以背诵《古兰经》,要是加“毛拉(mollo]”,那就表示该人是一位伊斯兰学者。但有时这两个附加的词并不十分严格,换句话说,叫某毛拉的人并不一定有经学造诣,叫某卡里的人也不一定就会背诵《古兰经》。
总之,作为宗教文化的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果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维吾尔语言文字与伊斯兰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一片新天地。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更多> 同类清真
推荐图文
推荐清真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