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舌尖”上的宁夏一张世界通行证
——住宁委员关注的那些事系列报道之五
馓子、麻花、清真牛羊肉……“舌尖”上的宁夏异彩纷呈。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尤其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好朋友来到宁夏,品尝美食后感叹:“这么好吃的食品,什么时候能在自己的国家吃到?”
消费者在期待,生产者在推进,宁夏的清真美食却因缺少一张“权威清真产品认证”通行证,在走出国门的道路上艰辛重重。
“清真产品要求符合穆斯林生活习惯和需求,清真产业要想跨越‘鸿沟’走向世界,就必须通过权威的清真标准认证!”这次两会,张守志委员把关于建立清真标准认证的提案带到了北京。
2.5万亿大蛋糕,宁夏如何分得一杯羹?
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
根据马来西亚清真产业促进署的数据,2014年全球清真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3.2万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年贸易额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全球伊斯兰经济报告》显示,到2019年,全球清真食品及清真生活用品市场总额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2.537万亿美元,占全球食品消费的21.1%。
这样巨大的潜力不仅吸引了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国家,也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
宁夏回族人口已达236万余人,是全国各省、区、市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省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这让宁夏在清真食品产业发展上占得先机。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为作为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宁夏提供了巨大商机:目前,全世界近65%的穆斯林人口分布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许多国家由于自身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限制,食品和日常用品大部分长期依赖进口。
“相比其他国家,目前我国清真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清真产品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清真产品认证及所适用标准的‘碎片化’问题,不仅让宁夏及全国的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更缺少了难以进入国际大市场的配置。”张守志委员告诉记者。
张守志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清真食品标准不统一。由于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不同的行政区划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特点对于清真食品有不同的规范和立法,产生了不同区域的清真食品标准。标准的不统一,让大家各行其是,其结果反而是没有标准。这既不利于国内清真食品市场的整合,也不利于与国际清真食品市场接轨。在认证机构上,目前国内关于清真食品认证包括: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体系、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清真经贸工作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国外公司以及进口国权威机构或委托大使馆认证。这些认证机构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认证标准也不一致,导致企业在清真食品认证过程中出现多重认证的情况,增加了认证成本,也难以培育企业产品获得市场权威性认同。
“面对2.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宁夏必须竭尽全力闯进去!”张守志说。
制定全国统一认证标准,取得世界通行证
建立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清真产品认证体系,是促进我国清真产业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商机,进入世界清真产品市场配置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在清真食品认证标准方面,宁夏已经先行一步。
2009年3月,宁夏出台了国内唯一的清真食品地方标准,以此为基础,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5省区,共同制定清真食品认证省际地方联盟标准,形成了5省区清真食品认证联盟标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并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通则》内容涵盖了清真食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保证了清真食品安全管理符合国际通用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过程控制理念。目前标准联盟范围已扩大到宁夏、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辽宁、贵州7个省区。
但令人焦急的是,全国统一的清真食品认证标准迟迟不能出台。张守志委员建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宁夏等七省区联盟互认标准为基础,出台符合国际清真规范的、可操作的国内统一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促进国内清真产业标准和国际Halal认证体系相衔接,以增强我国清真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张守志委员还提出,将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提升为国家级权威认证机构。“宁夏回族文化禀赋,容易使阿拉伯国家认同产品的清真特性。将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作为国家唯一认证机构,便于打造在阿拉伯市场信誉和诚信度较高、穆斯林认同的清真食品,增加我国清真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张守志委员说。他认为,确立全国统一的清真产品认证机构,一方面通过认证的唯一,可以确保国内清真市场的良性发展,避免业内恶性竞争状况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官方认证,也能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公信、权威优势,促进与国际认证的对接。(记者 周一青 房名名 吴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