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国家发改委约谈"洋奶粉"刚过去两个月,多个外资品牌奶粉价格再次上涨。其中,惠氏配方奶粉全新包装惠氏奶粉平均提价在10%左右,另一外资品牌雅培也是提价10%;部分地区的多美滋、美素等品牌的奶粉也跟着涨。
另据《南方日报》7月6日统计,从2010年5月至今,洋奶粉已经先后涨价六次。是什么在推动洋奶粉价格持续上涨?
洋奶粉价格涨一成 借产品升级涨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报道,辉瑞中国(惠氏奶粉为其旗下产品)公关总监席庆称,"惠氏价格上涨是因为全新品系上市,配方升级,新添加几种元素。"雅培方面也表示,"涨价是因为新产品、新包装".惠氏所宣传的率先添加叶黄素、新添牛黄碱、胆碱、β-胡萝卜素、硒等元素,国产品牌多有添加这些元素。
雅培公关经理张雪亦表示,"涨价是公司推出全新产品线,新产品新包装,所以价格有所提升,整体在10%左右".不过她也强调,"原有产品价格没变".
有报道称,雅培高层近日在高盛组织的一场投资论坛中表示,雅培正计划增加其营养品的业务毛利率,以期追上美赞臣的水平。但美赞臣明确表示,"没有推出新产品,也没有提价计划".
随着二者新品系的推出,惠氏、雅培原有产品将会慢慢从市场上消失,新品系产品将会取代原有产品。席庆表示,现有产品线将会继续卖,未来新品系将会取代原有产品,"中间会有一个过渡期".
不过,与往次上游原料涨价推动产品理由不同,这次涨价,雅培和惠氏方面都未提及上游原料的影响。
对此,一国内乳品企业贸易负责人表示,"现在原材料不可能成为涨价的原因。现在价格相对5月份又下降了2000元,现在进口大包粉价格普遍在30500元/吨".
洋奶粉成为"新国标"最大受益者?
《广州日报》的报道就提及,相比洋奶粉,国产奶粉已经很久没有涨价了,但是消费者仍愿意选择洋奶粉。"洋品牌奶粉价格涨个没完没了,但我们也没辙,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只能选择这些洋品牌。"一名消费者说。
对于消费者无奈的坚持,新华网评论称,奶粉消费者"崇洋媚外"是出于安全考虑。这就涉及到国产奶粉的质量问题。
虽说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早已烟消云散,但在人们心里留下的阴影却难以彻底消除。外加时不时出现的"皮革奶"等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剧了消费者对国产奶业的信任危机。
洋奶粉虽然也会出问题,但只是某个批次的产品出问题,范围小且召回及时、处罚严厉。与之相反,国产奶粉一出问题就牵涉到整个企业或行业,且处罚时顾虑太多,力度不够,经常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久而久之,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恨屋及乌",滋生了"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的心理。
除此之外,近日争议中的"全球最差乳业标准",也可能是国产奶遭到消费者排挤的原因之一。
据《南方周末》报道,新国标规定的生乳中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下调至不超过200万,均为历史新低。消息一出,网友及消费者纷纷谴责绑架了牛奶国标的大企业,谴责这种无视消费者健康的低标准。
新国标争议不断,导致消费者望而怯步。而洋奶粉又在此时涨价,不得不让人怀疑洋奶粉是否成了"全球最差乳业标准"的最大受益者。
洋奶粉信用值多少钱?
援引21世纪网,经济学家叶檀早前曾评论道,处于食品安全恐慌之中的中国消费者,正在给食品信用最高的溢价。
这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规则,洋奶粉价格上涨,并非成品上升或者利润下降,而是在收获信用溢价,试探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信用支出多少。只有信用食品获得了高额溢价,中国的企业才愿意付出成本打造信用体系,如果信用一文不值,企业就会视信用如弊屣,从这个角度说,洋奶粉涨价刺激国内企业,未必不是好事。
一个市场的质量底线是食品与药品,都与生命息息相关;一个社会的秩序底线是公平的法律,两大底线受到挑战,社会也就失去了安全边际。
面对洋奶粉涨价有两种做法:或者斥责国外乳制品企业趁火打劫、顶风作案,游说政府部门约谈国外乳品企业,让这些企业打消涨价的念头;或者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上让造假者付出终身难忘的代价,从文化上让全民族对普遍的失信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民族的诚信刮骨疗毒,从市场上对于信用给予高价。只有三管齐下,才能治愈造假顽疾。否则从上到下的造假者将食髓知味,从历史到食品,无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