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大豆价格的暴跌暴涨、无豆收储和全面停产的2008年,如今,黑龙江大豆加工民企迎来的却是有被“挤出”危险的2009年。
国内大豆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粮油巨头却仍在造油厂、扩产能。近日,中粮集团在天津建600万吨加工能力的粮油综合基地,中储粮也欲在黑龙江筹备建设炼油厂。
“天津建厂,目的就是对接进口有价格优势的转基因洋大豆。”4月29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愤愤不平:这是要下决心把民营大豆加工企业挤垮!
眼看着大鱼吃小鱼,刘登高“心里不是滋味”,他表示,加工国产大豆的民企岌岌可危。
粮油巨头抢食
4月28日,中粮的天津粮油综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40亿元项目投产后,中粮集团在天津地区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达到600万吨,而中粮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超过1500万吨。
中粮官方表示,该项目将加强中粮加工国产大豆的能力,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为此,天津粮油基地配备了10万吨级粮油码头、铁路专用线和60多万吨的仓储设施。
不仅如此,本报记者还独家获悉,另一家粮油巨头中储粮也正在筹备建立炼油厂,地点选在了黑龙江。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4月28日对记者表示,天津粮油基地项目对国家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粮油价格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可增加国产大豆加工数量,带动国产大豆种植。
不过,刘登高对中粮的“爱国”提出了质疑。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答反问:中粮既然想支持国产大豆,为什么不把基地建在国产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把地点选在了天津,是更多地考虑到进口大豆的便利性,中粮是大豆进口量最大的国内粮油企业,他们打“国产牌”是掩人耳目。
洋大豆侵略
国有粮油巨头此时发力,能不能缓解国产大豆伤农境况?
据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曹冰寒向记者介绍,中储粮仅在黑龙江收储的大豆就有409万吨,这个数量超过了去年该省产量的四成,相当于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
其结果是,本意为维护农民利益的国家托市收储,却事与愿违地把市场上的“活豆”变成了仓库里的“死豆”,把本来属于国产大豆的500多万吨市场让给了洋大豆。刘登高对此非常担心。
本报记者4月21日至24日赴黑龙江实地采访看到,当地农民卖豆难加剧,规模以上68家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非转基因豆油(7068,332.00,4.93%)的市场份额从八成锐减至两成,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全线告急。
此消彼长,在国产大豆产业日益萎缩的同时,进口转基因大豆却在蚕食中国的市场,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量接近国内大豆产量的一倍;相应地,转基因豆粕(2950,4.00,0.14%)也已占据了我国的农畜饲料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虽然转基因大豆对人类食品和健康安全尚无定论,但洋大豆的蜂拥而入给国产大豆产业链带来的冲击却是货真价实的。
去年10月以来,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收储大豆,最低收购价是每斤1.85元,但按此顺价销售却无人问津。
宏观调控冷遇尴尬不止于此,中储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去年豆油价格暴涨时,中储粮向市场抛售半成品豆油,结果却被投机商收储,价格没有控制住。”
上述中储粮人士说,调控不力的原因是中储粮对产业链控制太弱,进口大豆超过国产大豆近两倍的数量,谈何调控?他说,在黑龙江建炼油厂的主要目的是向下游延伸,提高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借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民企遭“挤出”
国有粮油巨头集中造油厂,名义上为加强加工国产大豆的能力,实际操作起来却对价格处于低位的转基因大豆更为青睐,并以此来抢占市场份额;在原本大豆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情况下,黑龙江大豆加工民企的生存遭遇生死考验。
据刘登高介绍,我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已经超过大豆进口量的一倍,并且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
除了中粮和中储粮在造油厂,记者在黑龙江实地采访中了解到,益海嘉里还在这里建了炼油厂,国际粮商也在进军黑龙江,外资收购大豆加工企业的步伐在加快。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2、3月份进口的大豆连创新高,4月份预计会再破纪录;与此同时,商务部还在组团赴美采购大豆大单。中国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进口量可能达到3800万吨。
与国内外粮油巨头相比,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上,还是在规模、原材料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在低价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之下,弱势民企只能被动地被市场选择,遭受挤压。
明达油脂总经理张德毅接受采访时表示了担忧:低价大豆继续冲击国产大豆。龙江福粮油董事长宋胜斌则悲观预计,下半年会出现没有大豆可加工的局面。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常务秘书长吴立强反映,民营企业在承受国储价格拉抬、进口大豆冲击、南方沿海油厂低价挤压,许多企业抱怨,长期下去我们的企业就垮了!
刘登高担心的是,现在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停产,而是被长期“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