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零利肉"何以走不远

   2007-09-07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7720

    近几个月来,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让不少百姓感到生活压力加大,不得不在餐桌上更加斟酌。为了平抑市场肉价,8月10日,重庆市商委宣布,当地151家超市将携手展开猪肉“零利润销售”行动。然而,不到一周时间,一些超市就撤下“零利肉”海报。时隔不到一月,实行“零利肉”的商家已是凤毛麟角。

    一场由政府部门倡导、看似声势颇大的抑价行动,在很短时间就“土崩瓦解”,表面原因如商家所言——“赔本买卖没法干”;深层因素则在于,对市场管理的简单化,行政思维过于想当然。

    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城乡“剪刀差”、国营“大锅饭”,谋求规模“零利润”销售,确实存在可能。可如今是市场经济,商家的经营与发展,必须以盈利与竞争为基础。随着人本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新理念。政府部门有责任促进企业朝人性化方向发展,也有义务引导企业在规范经营与回馈社会之间取得平衡。而这一切,必须本着公平公正、良性循环的原则进行。

    作为终端销售环节的超市,其商品定价取决于下游生产、中间采购、经营成本等因素。在生猪购销、批发成本大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倡导“零利润”售肉,无形中已造成超市的“负利润”,这既有违经营的价值规律,也是一种调控的本末倒置。如果众超市不对“零利肉”行动偃旗息鼓,也可能会寻求“堤内损失堤外补”。仅仅寄希望商家“无私奉献”,注定了这一行政倡导的难以持续性。

    此轮猪肉价格波动,实际是由于养殖与需求存在缺口,是受到世界谷物与饲料价格上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对各级政府而言,迫切需要做的是,分析前一段农户养猪积极性何以降低,如何平衡饲养成本与生猪价格的关系,协助预防生猪疫病,降低农户饲养风险,科学估算市场供需结构,确保生猪存栏数的合理稳定,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的充足。在国家储备肉的问题上,同样应积累更多应对经验。

    9月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也表示:生猪的生产有周期性因素,短期猪肉市场的波动不可避免,生猪供给的根本性转变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后。在此其间,缓解低收入人群的膳食压力,降低涨价带来的生活冲击,也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民情体恤力度。温家宝总理“让大家吃得起猪肉”的务实指示,当成为各级财政投入、社保增加补贴的导向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家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对“能繁母猪保险”给予保费补贴。一些地方对母猪饲养也开始给予支持补贴。还有的省市正在建立生猪生产及生产成本的调查月报制度,以求及时监测生猪存栏、仔猪进价、饲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因素……随着各项措施效果陆续释放,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已连续4周下跌,人们有理由预期猪肉市场将逐渐恢复平稳。这一过程,也应成为促进养猪户增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测,增强市场驾驭能力的契机。稳定猪肉价格是如此,对于调控其他市场环节,也应具有借鉴意义。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