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两会·谁为老百姓的“嘴”把关

   2006-03-13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9690

    ———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5年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代表委员忧心的焦点问题。一年过去,食品安全的话题并没有轻松:苏丹红事件、PVC保鲜膜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在接连发生的食品事件中,一批跨国公司信誉“落水”,数家国内大企业“湿脚”,给消费者本已脆弱的心理增添了更多的不安。今年两会,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代表委员“特别的关注”。
 
    一起起事件凸现标准尴尬

    “也许苏丹红事件、PVC保鲜膜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这些事件并未囊括迫切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却实实在在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因食品安全而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说,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标准,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总体水平偏低,有些标准已经滞后,有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间技术指标不统一,有的领域则还是空白。

    专业人士分析,果冻能“杀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果冻的尺寸,“凶手”都是直径3厘米左右的小果冻,这种小果冻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停止生产,可在我国市场上却是畅销产品。

    2006年10月1日,我国首个果冻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出台,标准对果冻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迟到”的行业标准让百姓欣慰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忧虑:食品行业还有多少需要完善的标准?

    不可否认,这其中问题最多的就是源头污染,特别是“田头”。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才曾经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还很不健全,标准不配套、标准内容不适用、标准技术含量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食品安全考验企业“良知”

    2005年的食品消费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向以质量过硬而著称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接连遭遇信任危机,不少跨国品牌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

    从雀巢奶粉到麦当劳、肯德基的油炸薯条,曾经被中国老百姓追捧的“信誉产品”,令人难以置信地牵扯到了食品安全的话题里。这一结果最直接的效应是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关注食品安全的话题也有了明确的指向:食品安全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也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营者的良知。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要扎紧食品安全这道“篱笆”,企业自律不该被忽视。但是目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企业不急、政府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现状令人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刘金虎说。

    “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才能督促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星说,只有善待消费者、维护消费者利益,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除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外,企业应当修正定位、加强自律,主动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而不是采取短视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

    “监管之手”何时成“铁拳”

    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仅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就查处无证生产或违法生产食品案件6000多件,端掉食品“黑窝点”300多个,查处假冒伪劣货值金额超过4亿元。尽管打击力度不小,但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却坦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任务仍“十分繁重”。

    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据对农村生产者调查,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一药多用现象特别普遍;近70%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10%以上的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

    全国人大代表杨国林说,除“源头”的生产、加工环节外,我国食品安全在“终端”的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漏洞”:未完全理顺执法监督体制,职责分工不明,分段执法,“各依一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质检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工商部门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抽检和公布的检测结果有时重复甚至结论相反,令消费者和企业无所适从,也造成了监管的混乱。

    全国政协委员何悦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以基准实验室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的管理模式,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与食物安全有关的关键环节,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