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被“稀释”的牛奶(二)

2005-07-06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603 0

3万和50万细菌含量的差距

每天早上四点钟,陈小章和他雇的几个年轻人就要起床,挤奶是每天的大事,8小时一次。虽然挤奶已经机械化,但近200头牛挤下来,还是很累。

挤下来的奶需要保存在冷藏室,温度控制在4度。“这都是严格要求的。”陈小章说。

“平均来算,光明每24小时会来一趟保温车取一次奶,同时再装走三个小瓶的奶用来检验。”陈告诉记者,光明装这三小瓶奶,一瓶是用来查细菌含量,一瓶查蛋白质、脂肪和冰点,看你有没有掺水,还有一瓶查抗生素。

按照光明的标准,如果每毫升细菌含量在5万以下,每公斤奖励8分钱,5万到10万的,奖励4分钱,在10万到 40万之间按照标准付钱,超过40万要扣钱。这是光明对奶源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个方法。

陈小章奶场的奶的细菌含量现在基本都能控制在40万以下,“但想要拿到奖励很难,细菌量达到10万以下可能性很小”。对陈来说,要把细菌量控制到10万以下所花的力气太大了,但奖励的力度又不够大。

事实上,中国的国家标准是50万细菌,光明的要求已经算比国标高出很多。

“在欧洲,鲜奶的细菌含量一般要求在每毫升5万以下,丹麦99%的生奶细菌含量在3万以下,已经达到了巴氏杀菌奶的细菌量标准。”顾佳升告诉记者,欧洲用巴氏杀菌法加工鲜奶,加工温度只需要达到72度,保留了大部分牛奶的营养,在中国,很多企业为了使巴氏杀菌乳的货架寿命跟国外一样能达到7—10天,生产玻瓶装或者塑袋装时,把温度提高了1 0余度,达到了85—88度,而屋顶纸装的,温度达到了102度甚至更高。

这样的后果是营养遭到破坏,牛奶的口感完全变样。

“我们只有细菌考核,缺乏营养考核。”顾佳升对这点很不满,“喝牛奶本身喝的就是营养,营养都没了,那不就等于喝水吗。”顾告诉记者,原奶中本来就有88%的含量是水,如果加工不当,剩下的12%的营养再打折扣,营养价值就很低了。

在顾佳升看来,上海本地的奶牛质量在国内已经算不错了,生奶基本上都能达到低于50万菌的国家标准要求,“在别的一些地方,上百万的都很多”。

“就上海地区来说,大约有40%的生奶目前就能用于标准的巴氏杀菌工艺,但需要将他们分开来单独运输、储藏和加工。”顾佳升说。

牛奶的错位

虽然市面上,各种包装的奶大行其道,但陈小章不相信市场上的牛奶,他都是直接拿奶场的牛奶,自己煮来喝。

陈小章的牛奶喝法很原始。在欧洲上千年的喝奶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喝的。因为生鲜奶对外来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一般能有两个小时。

但是,从牛奶还没有挤出来开始,污染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有可能遭到健康带菌牛体或病牛自身的感染,也可能在挤奶和收集以及运输过程中被各种微生物所污染。

巴氏杀菌法的出现,解决了牛奶杀菌的问题,同时又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但巴氏奶要求在摄氏10度以下0度以上的环境中保存,离开这个温度就容易变质,保质期也只有几天时间。

一般来说,每天早上家庭送的鲜奶和市场上的冷藏鲜奶都属于巴氏奶。而市场上那些保质期在45天和几个月的利乐包装奶都不属于巴氏奶,属于灭菌奶。灭菌奶使用超高温灭菌法(UHT),分间接加热和直接加热两种。直接式加热时间快,营养保存相对比较多,但成本很高。大多数中国企业采用比较便宜的间接式加热,但牛奶的营养损失比较大。

“因为奶源的问题,鲜奶加工的温度比国际上要高得多,造成在营养和口感上巴氏奶和灭菌奶没多大的差异。”顾认为,这样一来消费者感觉模糊了,“事实上,因为营养价值和口味的原因,国际上巴氏杀菌奶的合理价格应该是灭菌奶的至少一倍。”

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就不到百年,对喝奶并不是太讲究。最早也是在通商口岸由外国人带进了奶牛。1933年,上海共有奶牛场90家,奶牛2677头,由加工企业向社会供应“新鲜牛奶”,那时候,牛奶是少数人喝的高级品。

“就算在1980年代,牛奶也还是一个滋补品。”顾说,由于国内对奶的认知不足,“含乳饮料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液态奶;液态奶中,灭菌奶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巴氏杀菌奶。”

在上海武宁路家乐福,蒙牛的促销员正在给整箱的利乐枕包装奶加贴促销装。夏季的到来,利乐装牛奶因为其携带和保存的方便,其销售跟卖饮料一样。“不管是蒙牛、光明还是伊利,添加了水果或巧克力的奶都卖得特别好。”促销员告诉记者,鲜奶的销售显然没有那样火爆。

“加了果汁或巧克力等物的牛奶其实等于又在那12%营养里打了折扣。”顾佳乐说。

无论在家乐福、易初莲花还是在联华,近10个品牌,打着各种概念的利乐装的灭菌奶充满柜台,整箱整箱的堆垒在那里。而鲜奶的数量却少得可怜,并且价格也与灭菌奶基本持平。

断章取义的市场空间

在顾佳升看来,中国奶业市场的发展是不健康的,虽然速度快得惊人。

“现在全球每人每年消费100公斤牛奶,中国才12公斤,就算在上海也才25公斤左右。”顾说,“于是企业就认为这中间的市场空间很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全对。”

顾告诉记者,在国际上,人均年消费的100公斤牛奶中,只有20到25公斤是液态奶,另外有差不多50公斤做了奶酪等奶制品。顾佳升认为,虽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业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言,则已经过半饱和点了。

“国内企业盲目看好市场,盲目扩张,超越了生产和管理能力。这也是中国奶业市场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的原因之一。”

其实,中国奶业市场的发展中出现的最大一个赢家是利乐,不论你是喜欢“伊利”,还是青睐“光明”,或是钟情“ 蒙牛”,都少不了接受利乐——这些液态奶包装的生产者,几乎所有的灭菌奶都采用了利乐包装。

今年3月份,光伊利集团利乐包装的液态奶就达到了一百亿包。蒙牛的利乐包装的销量更是全球第一。记者在家乐福的销售点拿到的一张蒙牛的广告单页上,还专门写了利乐为蒙牛建造的一条利乐包生产线的事情。

“整个中国市场对利乐来说是一个奇迹。”顾佳升告诉记者,甚至利乐公司的人都对这种奇怪的发展感到惊讶。



来源:外滩画报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