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冰淇淋”能否冷却乳业燥热

2005-05-10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558 0
  ■国内城市人口白奶拥有量已接近饱和■乳品企业激烈争夺新的利润增长点   
  核心提示
  原油涨价、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让乳品行业原本由于竞争而微薄的利润再被打薄。今年初,一直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的乳品企业不敢采取贸然涨价的行动,悄悄将各自的百利包牛奶“瘦身”,来缓解成本过高的压力。
  另一方面,乳品企业则四处突围、攻城掠地,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上再展激战。五月沈城,光明、伊利、蒙牛、辉山,国内乳业各路好手悄然备战,突破微利时代的共识和暗战正在上演。
  乳企突围开发新品
  “五一”黄金周,光明乳业沈阳公司的总经理柳志明没有回上海老家团聚,而是在沈阳的办公室里酝酿未来5年光明在辽宁乃至东北的战略发展规划:保鲜酸奶仍然是光明取胜的利器。
  同是“五一”,辉山乳业专门为暑期而开发的“热带风情”乳饮料在各大超市提前登场,与“热带风情”同时现身在超市的还有辉山乳业的几百名管理人员,他们在敏锐地搜集来自市场的第一手反馈。“热带风情”乳饮料是辉山乳业今年与果汁饮料、应季水果对决夏季市场的杀手锏。
  与此同时,蒙牛集团在沈阳市新城子区虎石台投资3亿元的冰淇淋生产基地紧锣密鼓,这个号称蒙牛集团全国最大的冰淇淋加工厂不出5月就要揭开面纱。
  乳品企业一方面想方设法降低销量最大的白奶(纯牛奶)成本,一方面则希望另辟蹊径。光明乳业在全国各地高举酸奶王牌,销售在市场一路领先,沈阳家乐福等超市内,光明乳业的酸奶领地独占鳌头;蒙牛集团投资在沈阳建设的冰淇淋加工厂一出手就是一个全国最大,不知道这个巨大的“冰淇淋”是否会冷却蒙牛心中的燥热?沈阳辉山、辽宁依露等乳品企业则谋划从花样翻新的乳饮料上寻找突破口,辉山打造的“热带风情”就有10种不同口味。
  增加利润的紧迫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压在乳品企业心头。乳业毛利率下滑严重
  整个产业的利润下滑在市场经济案例中屡见不鲜,2003年前后显然是乳业利润的“滑铁卢”。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乳品行业整体毛利率2004年下滑至25.5%,不及两年前的近35%。
  光明乳业、伊利股份、三元股份和蒙牛乳业四家上市公司的2004年中报显示,由于液态奶中的白奶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集体下滑。其中,三元股份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9.8个百分点;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降幅最小,仅为1.08个百分点,其34.76%的毛利率依然高居行业榜首。
  证券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光明的毛利率之所以能高居行业榜首,是因为它携“达能”掌控着全国酸奶市场近40%的份额,对此,光明乳业的相关人士也坦然承认,酸奶利润确实颇为丰厚。
  “除了原材料的不断上涨,国内乳品消费增长的过度滞后也是乳品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惨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辽宁省奶业协会理事长林仁堂分析说,“目前,乳品企业设计生产能力都不小,但开工严重不足,开工平均在46%左右。”急剧膨胀带来问题
  世界人均乳品消费为104公斤/年,发达国家达到320公斤/年,而我国人均消费量11公斤/年都不到。简单的对比数字来看,中国的乳品消费市场应该说潜力非常巨大。悬殊数字对比,让我国乳品行业的发展急剧膨胀,乳品企业、奶牛养殖等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
  短短几年时间,业内巨头全国瓜分市场,地方品牌被迫严防死守。随之而来爆发的是养殖奶牛的农民几度起伏,奶源也出现“相对”过剩。高速发展往往会遇到泡沫经济的陷阱。有关专家为急剧膨胀的乳品行业捏了一把汗。白奶消费已近饱和
  320:11,让我们再回头理性地分析下这组数字背后的东西。
  在发达国家一年人均消费的320多公斤乳品中,奶酪、奶油占了乳制品消费很大的比重,白奶的消耗也就是在人均30公斤。国外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他们的大量食品中要添加奶油、奶酪等乳制品。目前,沈阳的人均乳品消费已经达到25公斤,这25公斤基本都是白奶。而北京地区人均乳品消费达到47公斤,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消费也超过30公斤。
  揭开数字的秘密,我们惊讶地发现:沈阳乃至我国城市人口白奶的拥有量已经接近饱和。
  2004年夏天的那场痛,沈阳的奶农无法抹去。牛奶的收购价格从一公斤2元降到了1元,已经低于了牛奶的成本价,奶农陷入了辛辛苦苦养奶牛却要搭上本钱的尴尬境地。


来源:沈阳日报

举报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