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美方数据,农产品贸易总额8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出口额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额5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贸易逆差29.6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0.55亿美元。
一、自美进口农产品情况及分析
2004年我从美进口农产品呈继续增长态势。在59.76亿美元的进口额中,油料作物为24.43亿美元,谷物和饲料5.30亿美元,棉花14.19亿美元,动物和动物产品8.44亿美元,园艺产品3.53亿美元,水海产品2.63亿美元,糖及热作产品0.67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9.92%、545.7%、84.99%、-0.8%、19.79%、45.25%和-5.84%。
(一)大豆仍是最大宗进口产品
2004年大豆进口数量和金额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全年共进口大豆940万吨,金额23.2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38%和19.39%。2004年美国大豆和玉米等秋粮作物大面积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近二成,市场价格从近2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迅速下滑。我国因2003年进口数量较大,2004年低价位时反而减少了进口。减少进口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03年高价位进口合同过多,国内大豆价格居高不下,抑制了需求。2004年国内大豆价格仍维持在3,300-3,500元/吨的水平,豆粕价格在2,600元/吨以上,饲料中豆粕的使用比例下降;二是豆油进口数量增加。2004年我国进口豆油数量比2003年增长了4倍,豆油进口数量的增加抵减了大豆进口;三是大豆生产能力提高和其它油料作物丰收。2004年我国实现大豆增产300万吨;四是美大豆出口商在合同中增加了保证支付和预付定金的条款,增大了中方企业签订和执行合同的难度。
(二)棉花进口成倍增加
2004年我国从美进口棉花92.96万吨,金额14.16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60%和85%。棉花是继大豆之后进口金额上10亿美元的大宗农产品。
从美进口棉花成倍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棉价走高,需求旺盛;二是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增加。2004年在初始配额量89.2万吨的基础上又增发配额100万吨,增发的配额主要用于进口美棉;三是有关部门加大采购力度,以补棉花库存下降之不足。
(三)进口肉类产品减少
受美疯牛病和禽流感影响,2004年从美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8.44亿美元,同比下降0.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禽肉,从2003年的1.18亿美元下降到2004年的2,418万美元,降幅达79.5%。动物皮张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进口金额达4.4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增幅较2003年有所下降。动物皮张仍是动物产品类最大宗的进口产品,占此类进口额的78.9%。整张牛皮进口继续增长,全年累计进口800万张,金额4.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84%和20%。猪皮、貂皮进口大幅增加。2004年进口猪皮88.2万张,金额605.7万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倍和1.8倍;进口貂皮89.4万张,金额3,533.9万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倍和2倍。
在我从美进口牛肉和禽肉产品下降的情况下,肉类进口转向猪肉。2004年我从美进口猪肉进一步增长,全年进口2.7万吨,比2003年增长70%。
活畜及动物遗传材料进口基本停滞。全年仅从美进口种猪3,990头,金额123.1万美元。2004年9月我发布解除牛胚胎、精液等动物遗传材料的禁令,预计2005年,我国优质种牛遗传材料的引进将会有较快增长。
(四)小麦进口呈跳跃式增长
2004年我从美进口小麦294万吨,金额4.9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倍和13.1倍。如此剧烈增长的原因,一是我国连续4年粮食总产下降,国内粮价上升,小麦需求旺盛;二是小麦库存降至历史低点,需及时补库;三是小麦成为继大豆之后用来平衡中美贸易的重要商品。
(五)干鲜果品和园艺产品进口增加
2004年我从美进口园艺产品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79%。其中柑橘等水果和水果产品6563万美元,蔬菜和蔬菜产品5047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13%和7.51%。水果和蔬菜是我进口美园艺产品中最大的两类。水果中主要是柑橘类,2004年进口量为3.2万吨;其次是落叶乔木水果如油桃、李子、苹果等,进口量为2.2万吨,两类进口金额分别为1,522万美元和2,730万美元。进口蔬菜主要是冻蔬菜、脱水蔬菜、干蔬菜和蔬菜汁,以冻蔬菜数量为最大,2004年进口6.3万吨,金额4,355万美元。此外,2004年还从美进口葡萄酒2,388吨,较上年增加了90%。
二、对美农产品出口情况及分析
2004年我对美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额较上一年增加10亿美元。在30.11亿美元的出口额中,水海产品为12.54亿美元,园艺产品为8.74亿美元,动物和动物产品为3.31亿美元,糖及热作产品为2.88亿美元,谷物、油料作物和饲料为2.44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7.88%、31.97%、18.21%、18.47%和30%。
(一)动植物产品出口情况良好
1、园艺产品是动植物产品出口的最大宗类别,也是增长幅度最大的。2004年我向美出口的园艺产品中最多的是水果和加工水果产品,出口总金额达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5%。增长主要来自于鲜榨果汁的出口,2004年出口量达到95万吨,出口额为1.66亿美元,同比增长37.79%和64%。加工水果出口达到19.3万吨,货值1.41亿美元。
向美出口园艺产品中,蔬菜和加工蔬菜产品居第二位,2004年出口总额达2.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其中加工蔬菜产品11.6万吨,金额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
2、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口以禽兔肉为主,但数量不大。2004年1月,我国数省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美从2月开始禁止我禽肉产品出口到美国,但此前签订的合同仍在执行。同时我还向美出口了部分熟禽肉制品,出口额达1.48亿美元。
2004年我还向美出口其它肉类产品计1.85万吨,金额6,183万美元,主要产品为猪肉、兔肉和肉类罐头。向美出口猪鬃产品4,079万美元、饲料产品1,600万美元以及60.2万美元的山羊绒。
3、谷物出口以稻米为主。2004年向美出口的粮食谷物中稻米数量最大,为71,210吨,比上年减少了14.63%,出口额为2,042万美元;此外还有小麦产品22,089吨、杂豆12,054吨,出口额分别为1,816万美元和826万美元。
除谷物外,2004年我向美出口蔬菜种子46,822吨,金额2,316万美元。
4、糖类、热带作物产品和烟草出口品种多、数量小。糖类产品是此类产品出口金额最大的,2004年出口27,010吨,金额6,89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6%;同期出口蜂蜜26,915吨,金额3,033万美元;辛辣调味品37,582吨,金额5,137万美元。
出口的同类产品还有茶叶18,871吨、可可6,008吨,出口额分别为4,003万美元和2,231万美元,其中可可出口额同比增长了78.3%。
(二)水海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海水虾丧失九成美国市场
2004年我向美出口水海产品37.26万吨,出口额12.3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54%和8.29%。其中出口海产虾6.61万吨,金额3.3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8.84%和23.78%。海产虾曾是我向美出口的最大宗海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快、增幅大,2003年出口8.15万吨,出口金额达4.4亿美元,数量和金额较2002年分别增长64%和48.7%。2004年初美南方虾业联盟向美贸易管理部门提出进行反倾销调查要求,11月30日美商务部终裁认定我56家应诉企业倾销,并征收55.23%-112.81%的惩罚性关税。这一结果对利润率不到10%的我国企业而言是灾难性的,九成美国海水虾产品市场由此丧失。
2004年我还向美出口海洋底栖鱼类10.29万吨,出口额2.51亿美元;其它海产品20.17万吨,金额为6.4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31%和30.82%。此外还向美出口龙虾850吨、金枪鱼916吨,出口金额分别为533万美元和186万美元。
三、200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特点
(一)进出口继续增长,增幅下降
200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下降。其中进口的增长幅度只有2003年的20%。主要原因是大豆进口数量和金额较上年分别下降15.38%和19.39%。大豆是我从美进口的最大宗、主要产品,2004年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39%,其进口下降必然较大程度地影响进口总额增长。小麦和棉花进口的增长是2004年进口总额继续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3.1倍和0.85倍。
(二)贸易逆差增长放缓,但逆差额仍然较大
200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29.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增长幅度不大,但逆差额仍然较大。中美农产品贸易连年出现较大逆差的原因是,美国是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中美贸易连年巨额顺差的情况下,美方接连施压,要求我增加对美产品的进口。因国内也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增加从美进口农产品成为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大局的战略选择,农产品也逐步成为我国平衡中美贸易的重要进口商品。入世后我农产品进口关税逐年降低,进口管理措施逐步取消,更便于美国农产品大量进口。
(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仍占主要地位
在我进口美农产品中,大豆、小麦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大,金额多,增长迅速,占有绝对重要地位。2004年从美国进口的59.76亿美元中,大豆、小麦、棉花三项进口额就达42.39亿美元,占进口额的70.9%。
(四)优势农产品出口增幅提高
园艺产品、热带作物产品、油料作物和饲料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鲜榨果汁出口量增长了67%。这些农产品都是凭借自身竞争优势逐步占领美国市场的,出口附加值有所提高,表明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