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说到底是由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衍生变化而来,这其中,糖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糖是甜蜜的,因此,制糖业被称为甜蜜的事业。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希望健美瘦身的人群来说,糖又是可怕的,因为它有可能使血糖升高、身体发胖并引发多种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人4000多万,再加上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和爱美之士,拒绝食糖者是成为一个庞大群体。
无糖食品市场走俏
“甜”是美味,没有甜自然就“索然无味”。没有糖也要甜是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近年来,市场需求催生了一种新兴产业———“无糖食品”应运而生且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若干年前,我国无糖食品品种只是凤毛麟角,如今无糖食品却随处可见,一些城市甚至还出现了无糖食品专卖店。无糖月饼、无糖桃酥、无糖饼干、无糖豆奶粉、无糖元宵、无糖八宝粥、无糖饮料、无糖糖果、无糖口香糖等等,无糖食品应有尽有。近日记者到北京的几家超市转了转,只见无糖食品专柜前竟然排起了“长龙”。
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费糖果的总量仅有0.8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而由于消费人群基数巨大,其市场潜力可想而知。仅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4000万患者每人年均消费1公斤无糖糖果,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何况,无糖食品不仅是“糖果”,消费人群也不仅是糖尿病患者。有报道称,苏州一家无糖食品专卖店,拥有会员4000多个。
不仅仅是中国,无糖食品也风靡世界。有报道称,在美国低糖类食品年市场份额为14.7亿美元。日本近些年的无糖和低热量食品市场也持续活跃,成为当今日本食品开发中的潮流。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6500余名中小学生中,有38.2%的男生和76.8%的女生“很想减肥瘦身”。
概念模糊混淆视听
良好的市场前景,引来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在广告中亮相,各类“专家”也粉墨登场。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的产品绝对“无糖”、“无蔗糖”,是一种健康食品,“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品尝”,甚至有些还宣称他们生产的无糖食品可以“减肥”“降血糖”。
记者在北京的一家无糖食品专卖店采访时,售货人员如数家珍地为记者介绍他们的商品,并说无糖食品有的能够降血糖,有的可以降血脂、减肥并明确表示,食用无糖食品绝对安全,吃多少都不会使血糖升高,甚至告诉记者,他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医学专家”来为消费者释疑解惑。
采访中,记者询问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无糖食品“就是没蔗糖”,至于食用效果,他们说“没见什么效果,但吃了感到心里塌实点”。而中消协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进行测试却显示,14个无糖食品样品中,5个样品中含有糖精钠,两个样品中含有甜蜜素,3个样品同时含有糖精钠和甜蜜素。
无糖食品的消费者一般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因此,产品的宣传说明对消费者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但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有的无糖食品的包装上,宣传其具有降糖疗效。而我国广告法规定:“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内容必须符合卫生许可的事项,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糖食品?有专业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的甜食品,但无糖食品必须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目前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食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只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
中国糖业协会高级工程师连学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糖食品的叫法本身就不科学”。因为食品中的糖,包括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以及能转化为双糖、单糖的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平时人们常吃的饼干、八宝粥、膨化食品等等中,即使不加入双糖或单糖,本身也含有淀粉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被人体中的酶还原为葡萄糖。
所以无论是“无糖食品”还是“无蔗糖食品”,严格讲都是“低糖食品”。他说,把无糖食品当成“健康食品”是有害的。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是化学合成的。化学合成的甜味剂只能满足口感,不提供任何能量和营养,过量食用会影响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大多笼统标注“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质”等不规范的名称,而不注明其真实化学名称。所以,消费者在食用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对于不宜吃糖或多吃糖的人群,更要尊重科学,遵从医嘱。
诋毁蔗糖颠倒是非
中国专家科技咨询中心传统医学会糖尿病专业研究会副主任苗毅韧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形成持续性血糖升高,导致人体器官代谢异常。
有人认为,糖尿病的病名里有个“糖”字,就直观地认为糖尿病跟糖有关系。其实糖尿病的发病诱因很多,肥胖只是最常见的一种,但与吃糖没有直接关系。他说,目前我国的无糖食品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医生一般不仅不会建议病人食用“无糖食品”,而且还会提醒病人“无糖食品”没有降糖作用,千万不要听信广告中所宣传的神奇的疗效。质量合格的无糖食品,其含糖量仅是较低而已,绝不是真的无糖,它不能替代药物。
蔗糖才是绿色食品,其原料是甘蔗和甜菜。蔗糖经人体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果糖,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能量。其分解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完全排出体外,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中国人的年人均食糖消费量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是极低水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吃这一点点糖而担心。蔗糖是重要的调味食品,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化学合成甜味剂是高分子化合物,例如糖精的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原料来自石油化工产品,食用后不易分解,易对肝脏造成损害,其分解后的残留物也对身体有害,属国家限产、限用对象。一些广告、宣传材料把化学合成甜味剂描绘为营养食品,而把蔗糖说成是“有害物”,显然是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
消费警示 谨防陷阱
在“2005中国消费维权论坛”上,中国质量万里行的一项消费警示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个别企业玩弄文字游戏,极力夸大“无糖”的字面含义;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虽然未使用蔗糖作为甜味剂,但却“偷梁换柱”,把蔗糖的替代品糖精充作甜味剂;食用糖的替代糖,木糖醇中含有蔗糖成分。
该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无糖食品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字样,还要看其配料表。对标注“无糖食品”字样的食品也要注意,因为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等其他糖类。
“无糖食品”等保健食品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可以使用,但绝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糖尿病患者食用无糖类或低糖类食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控制主食的摄取量。糖尿病患者慎用无糖食品,以防被动消费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
应当说,我国无糖食品市场的混乱状况,亟需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日前,记者就无糖食品的质量标准和市场生产销售情况电话询问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商业协会等有关部门,得到的回答却令人遗憾: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无糖食品的市场生产经营及销售情况作过系统的调查统计。
至于无糖食品的行业标准,他们说,目前还没有对无糖食品的行业标准进行强制性规范。也许,正是由于无人过问,无人管理才使我国无糖食品市场出现了这种混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