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加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健品产业的发展,却也埋下了隐患。
新年伊始,从保健品行业传出的消息却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全国保健品总销售继2002年跌入近年最低谷的193亿元后,2004年突破性地达到500亿元,创历史新高;忧的是:北京市龙头药企双鹤药业,近日因保健品被查出违禁成分,从而引发了一场全行业信任危机。
引发双鹤药业保健品信任危机的,正是委托加工(OEM)。OEM,这一曾为保健产业迅速发展而立下汗马功劳的产业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 “无厂工业”激发活力
与申报药品生产批文、必须要由生产型企业出面不同的是,申报保健品生产文号,企业身份不限。换言之,拥有保健品生产文号的企业可以是一家生产型企业,也可以是研究机构,甚至是一家贸易公司——事实上,在我国3000家保健品企业中,真正拥有生产线的不过两三成,其他则基本上靠OEM完成。如汕头一家叫仙乐制药的企业,仅去年一年代理加工的保健品就达250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因而,称保健品行业为“无厂工业”,毫不为过。
进入保健品产业,花费最大的是购买技术和做广告,而无须考虑投资巨大的生产线——“无厂工业”带来的低产业进入门槛,也为这个行业带来无尽活力。统计表明,1993年,全行业销售额才16亿元,而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已被改写为500亿元;其生产企业也由当初的几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保健品业发展如此迅捷,除得益于市场潜力外,显然与“行业低门槛”极为相关。
■ “委托加工”泥沙俱下
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它的两面,委托加工带来的低门槛,也在不知不觉中催生了行业乱象。“双鹤危机”就是一个明证。该企业通过委托加工的保健食品“济世慈航绿源蜂胶胶囊”,被查出导致糖尿病的违禁成分,被卫生部通报并撤销生产文号。虽然双鹤在第一时间宣称这些原料都是由委托生产企业提供,但其企业形象还是大打折扣。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企业,正委托数量更多、甚至资质差到难以拿下批文的企业在生产保健品——为了降低成本,谁生产便宜就委托谁生产;有的产品甚至同时委托多家企业或多重委托生产,最后,一个牌子的产品到底是哪家企业生产的都不知道。这就是保健品质量常被踢爆内幕的本质所在。其原因也非常简单: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保健品OEM的明确规定出台。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规范保健品生产,卫生部曾在1999年推广保健品GMP认证,并申称保健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最后期限是2003年年底。
这项看来不错的主意,事实上“几乎没有执行”。据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介绍,目前通过审查的企业只有一两成,但这并不妨碍其继续生产。据记者调查,在管理相对较好的广东,有194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至今只有61家通过保健品GMP认证,其他130余家“仍活得很好”。
■ 行业转轨备受期待
“双鹤事件,再次把保健品委托加工提到监管前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该事件极可能让这一产业模式蒙上阴影,继而因信任危机“谋杀”全行业。
如何整治?首先要减少“婆婆”。据了解,目前保健食品的监管涉及19个部委,其中主要的有8个部门。国家药监局管注册、卫生部监督、工商局管市场、技监局质量检测……“大家都管,大家都管不了”。怎么办?广东、上海及北京三地率先吃螃蟹,把保健品功能归到食品药品监管局统一管理。其中广东还对争议颇多的保健品GMP认证进行试点,目前已选择了4家企业。
其次是法规促进变革。即将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保健品文号“终身制”,建立退出机制——保健品问世后,不再像现在这样“如入无人之境”,而在市场上会有多次检测。一旦出现问题,随时会被“枪毙”。在市场准入上为整个行业设立更高门槛,从而也为保健品赢得更多声誉。
来源: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