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安全信用指数与消费者困境

   2005-01-07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6680

“消费者是上帝”的说法不过是冠冕堂皇之语。对于既没有先知先觉,又没有实际权力的消费者而言,恐怕用处境艰难来形容才较为合适。

最明显的例证是,谁家过日子,离得开吃?可就是这么一个最原始最基本的要求,弄到现在倒是弄成了“危机四伏”。用这个词可能有些骇人听闻,可是问问中国的消费者,有多少人真对食品安全放心?

说实话,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此事一直放在心上,制定各种规章,出台各种措施,采取种种行动,可食品安全竟然成了顽疾,久治不愈。

今年,北京将建立并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国首个“食品安全信用指数”,为每个食品建立信用档案,以对首都各区县市场食品安全形势作出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有关人士介绍说,“食品安全信用指数”是根据一个地区全年或半年内所有食品质量的抽检数据,进行综合科学分析,得出以各区县为单位的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数。该信用指数汇集执法部门抽检、食品生产基地检测、零售企业自检及消费者举报等4方面数据来综合制定。

“食品安全信用指数”将会给食品安全多加一道保险,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件好事。可越来越多的标准和指数,也同样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当个消费者不容易,除了要眼明、心明、具备一定的食品知识外,还得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对某一产品的信用指数了如指掌。

可信用指数高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就百分百让人放心吗?消费者惯于接受这样的谆谆教导:到放心商场购买放心品牌。结果,冠生园的月饼、龙口的粉丝、香河的韭菜……一个接一个的品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地。

不少名牌的质量问题弄得不清不楚,更是让消费者手足无措。前些日子,先是听说“巨能钙”含致癌物质,紧接着厂家出来辟谣,说是恶性竞争;接着又是伊利牛奶私改出厂日期事件,结果却是行业标准和抽检标准不一致;后来,北京媒体报道说金龙鱼食用油抽检不合格,随后又说该批号产品未供应首都市场。

应该说,为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没少想办法,可消费者却很少看到哪个生产者因为一次产品抽检不合格而受重罚。那些不合格产品,多以退货和销毁告终,生产者损失不大,难免旧错重犯。犯错的人多了,弄虚作假倒成了行内潜规则,最终的受害人,还是消费者。

在某媒体报道的“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指数”新闻中,北京市工商局负责人表示:“首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北京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放心。2004年工商部门共抽检食品样本18类19307个,合格率为94%。”而同一天同一家报纸的另外一则新闻则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北京市罐头、淀粉及淀粉制品质量抽检结果显示,罐头产品合格率为85.7%;淀粉制品合格率为100%;淀粉合格率为72.7%。”

其实,不管是94%,还是72.7%,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概率存在,对消费者而言都是潜在危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那1%,就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