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郑俊怀自己的话来说,他的酸甜苦辣、大好年华都贡献给了伊利。“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今天的伊利”——假使这种逻辑被根植在当家者心里,制度的约束自然也消弭于无形。
2004年食品医药业界,留下太多枭雄难过而难忘的影像。
在这个年尾,伊利独董事件风波戛然变奏,郑俊怀这位曾被公认为乳业“教父”的风云人物从事业的巅峰坠入另一个极端——假使司法机关对其的指控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将是一扇冰冷铁窗。不受约束的权力使得祸根始种,2004年食品业界,从而留下郑俊怀悲怆的身影。与郑俊怀2004年灰调的结尾相比,王均瑶的英年早逝让业界唏嘘不已。今年11月,年仅38岁的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溘然长逝,这个被谓为“胆大包天”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与此同时,一手造就“哈药模式”的刘存周在今年突然加盟华源,并力促该公司成功重组北京医药,在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的同时再次启动对中国药企体制改革的思考。
王均瑶就这样一去不回
今年11月,年仅38岁的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辞世。这个被谓为“胆大包天”的民营企业家,一生虽短暂,但其成功地跨越民航、乳业和地产三大领域的创业经历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人们所称道。
九十年代初,名不见经传的打工仔王均瑶竟然大胆地承包了从长沙-温州的民航航线,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王均瑶介入乳业,只是缘于一条消息的触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白酒的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人均年喝奶不足7公斤”,嗅觉敏锐的王均瑶顿时预感到,牛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1994年均瑶乳业悄然诞生,“均瑶”牛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铺向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
尽管没有丰厚的经验积累,均瑶乳业却一炮打红。归根结底,其成功得益于王均瑶对中国乳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认知与把握。他对乳业的贡献,在于其开展的一系列拉动民族乳制品需求的运动,也包括在湖北宜昌创建的年生产能力达80000吨、年产值达6亿元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据悉,这个基地已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地方奶农脱贫致富。
刘存周情非得已出走哈药
刘存周至今年已在哈药供职28年,被公认为是“把哈药一手做大的功臣”,在他的掌控下,哈药茁壮成长。直到现在,刘存周的“巨额广告投入打造品牌”的方式,被业内称为“哈药模式”。然而,在哈药的改革中,刘存周力荐的MBO方式,没有通过。今年11月,刘存周突然辞去哈药董事长职务,加盟到华源。
2001年哈药集团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哈药当时和华源达成初步协议:华源以5亿元的资产和5亿元的现金换取哈药47%的股权。然而,该协议遭到当地国资委的反对。有关部门认为,这一方案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去年底,哈药又和中信、东盛、中国医药集团等洽谈重组。因为哈药是国有独资企业,重组的话语权掌握在国资委手上,最后,刘存周以退休为由提出辞职。
辞职后的刘存周立马就接到多家医药巨头的邀请涵,最终刘加盟华源,并担纲华源对北京医药集团的重组工作。而华源真正控制者为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郭曾公开表示,医药行业有3个人让其敬佩,刘存周就是其中之一。无论刘最终落脚何处,刘的能力终将得到体现。刘突然出走哈药,对该集团有何影响,还需假以时日方能显现。杨彩芳
郑俊怀“乳业教父”谢幕
本年度,中国乳业界最大的震荡莫过于伊利独董事件引发的系列风波,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莫过于郑俊怀。这位曾被公认为乳业“教父”的风云人物,在2004年即将落幕时从事业的巅峰坠入另一个极端,假使司法机关对其的指控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将是一扇冰冷铁窗。
坦白说,伊利集团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回民奶品加工厂发展到如今家喻户晓的、年产值超60亿元、员工达数万人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集团,从担任厂长到董事长的郑俊怀无疑立下汗马功劳。正因如此,郑俊怀在集团内拥有了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发言权。
今年七月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郑俊怀曾不无动情地讲起带领伊利公司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我是看着伊利一天天长大的。”1983年,方过而立之年的郑俊怀临危受命赴任呼和浩特回民奶品加工厂厂长一职,彼时的工厂只是一个生产一毛钱一根冰棍、家当只有41万元、职工只有76名的小厂家。
随着伊利液态奶的突飞猛进并创下惊人的销售业绩,不论是集团内部,还是整个乳业界,均对郑俊怀给予高度评价。之后他荣膺央视评选的“2003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的称号,这是其事业攀至巅峰的标志。对于郑的功绩,集团内部甚至有员工评说,伊利无异于郑俊怀养大的“儿子”。当光环包围着郑俊怀之时,危险也在暗暗靠近。或许,这位二十年如一日把伊利扶持壮大的企业家,真的错把伊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