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山东烟台结束的中国奶业协会2004年会上,一个致力于推广“鲜奶标识”的工作小组——“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在中国奶业协会(简称“奶协”)内部秘密成立。这一举措使得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备受乳品行业关注的“鲜奶标识”一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就在中国奶业协会年会召开前不久,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简称“乳协”)也召开了年会,并表示中国奶业不该出台所谓“鲜奶标识”。
两大协会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鲜奶标识”出台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与此同时,明眼人不禁质疑:同样一个行业,为什么要由两大协会共同管理,在这场“鲜奶标识”之争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力量在相互抗衡?
“鲜奶标识”之争事出有因
其实,奶协以及巴氏奶企业力推“鲜奶标识”一事早在去年就已经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去年6月28日,由奶协召集全国乳业巨头召开的“鲜奶标识与奶业健康发展研讨会”,可以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缘起。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达成共识:市场上很多“鲜奶”实际上是某些厂商用奶粉兑水后加工而成的还原奶。还原奶尽管对消费者健康没有影响,但却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嫌疑。因此,有必要给鲜奶打上“鲜奶标识”,以防还原奶鱼目混珠。
无巧不成书,时隔半年,也就是在去年年底,一位生化专家抛出了一份“牛奶营养价值排行榜”,从营养价值的角度,认定“鲜奶是金、酸奶是银、乳粉是铜、常温奶是铁”,这一排行再次将常温奶和还原奶打入“冷宫”,从而引起业界哗然。
据了解,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我国的奶制品生产企业大致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大派系,它们分别采用巴氏杀菌法和UHT灭菌法。前者是将鲜奶直接进行冷藏和杀菌处理,然后销售,一般把保质期定为3天左右;后者采用的是对产品进行135℃下4秒时间的超高温杀菌处理,产品可以保存6到7个月。
国内以光明、三元等企业为代表的巴氏奶派认为,巴氏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鲜奶”)采用巴氏消毒菌法,能够较多地保全原奶的营养物质,而常温奶以及奶粉还原奶,采用超高温灭菌,受热强度高于巴氏消毒,会使功能性营养物质损失较多,而且几个月保质期的牛奶怎么可以称作鲜奶?
而以伊利、蒙牛、利乐等企业为首的常温奶派则认为,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两种奶在乳蛋白、乳脂肪等方面没有实质性差别,而且是否为鲜奶,区别在于生产原料,而不是生产工艺。
正是由于如何区分鲜奶与还原奶,巴氏奶企业与常温奶企业是否都应参加“鲜奶标识”认证这些涉及操作层面的问题引起一系列争议,“奶业惊曝若干黑幕”的消息通过媒体不胫而走。再加上企业与企业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甚至是包装企业之间的不同看法,“鲜奶标识”推广因为“各方意见不统一”而暂时搁浅。
10月12日,记者采访了奶协的有关负责人,希望能够探听到有关奶协2004年会的具体内容和“鲜奶标识”推广的进展情况。但这位负责人却认为,年会没有秘密可言,并否认了奶协成立“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一说。“关于‘鲜奶标识’的问题目前还在探讨,出台时间更说不清楚。”
但记者通过其他渠道打听到,奶协此次商定成立“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的“秘密会议”其实只召集了国内几家巴氏奶企业参与,而故意将常温奶派挡在门外。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推行“鲜奶标识”应该是所有企业的事情,烟台会议只有几家巴氏奶企业参与,实际上就是想把常温奶派排除在外。而一家常温奶企业的营销代表则对“排除”的目的心知肚明,他向记者表示,“因为每次行业召集讨论‘鲜奶标识’管理时,来自常温奶派的反对声音一向都很强。排除了常温奶的‘鲜奶标识’计划,实际上是对常温奶派筑起了市场壁垒,是一次营销进攻,目的在于‘圈地’。”
奶协、乳协相互叫板不妥协
虽然早在去年6月,奶协就首次提出了要在全行业推广“鲜奶标识”,并预计在去年年底前公布“鲜奶标识”的有关规定,但时至今日,相关规定还是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出台。
今年8月19日,奶协在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成立“鲜奶标识管理委员会”的动议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提出的。
而继烟台年会后,奶协又于9月2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具体研究有关“鲜奶标识”的推广工作。
一系列举措表明,奶协正在积极推进“鲜奶标识”的议程;而就在奶协全力筹备之时,乳协也在积极行动,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协会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还可以用“背道而驰”来形容。
今年3月中旬,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乳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乳协和奶协两大行业协会就为是否推行“鲜奶标识”一事争论不休。奶协代表认为,虽然用奶粉勾兑而成的还原奶与纯鲜奶在化学成分上相差无几,但人体的吸收率差别很大,实施“鲜奶标识”是对消费者的知情权负责;乳协的代表则认为,所有的所谓“纯鲜奶”都是经过热加工处理而成,已经失去生鲜含义,将市场上销售的液体乳称为鲜奶是误导消费者。
几家与会的企业人士说,像这样的争论其实已多次发生在全国性的乳品行业研讨会上。
8月27日至29日,“乳协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上对出台“鲜奶标识”一事坚决不赞成。10月12日,乳协理事长宋崑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匆忙出台“鲜奶标识”有看法,但我们不会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相信消费者自己会明白的。
宋崑岡同时发表看法认为,由于乳制品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卖点、扩大销售量,而迎合一些消费者追求“新鲜”的心理,不顾有关法规的规定,任意命名产品的名称或使用不规范的产品名称,误导消费者,造成市场上乳制品名称混乱,使消费者感到迷惑,极大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乳协另一位负责人同时指出,其实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奶都不能称其为“鲜奶”。他提供的一份《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上明确指出,“鲜奶”的标准术语应该是“生鲜乳”,国际标准称“原乳”。“生鲜乳”是从正常饲养、无传染病、无乳房炎的健康乳牛的乳房中挤出的常乳。由于生鲜乳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受细菌污染,因此不能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必须要经过加工处理,而一旦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处理,生鲜乳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目前市场上的“纯鲜牛奶”,其实带给人们的误导就是一个“鲜”字,如果不在生鲜牛奶中添加辅料,只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或二次灭菌,就可以称纯牛奶。
按照乳协这位负责人的解释,“鲜奶”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因此出台所谓“鲜奶标识”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对于乳协的如此论述,奶协也给出了相应的回复。他们认为,乳协这么说是咬文嚼字,鲜奶当然不是100%的鲜奶,企业只要把成分标明就行了。目前行业混乱,如果“鲜奶标识”迟迟不出台,就会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行业的发展。
“鲜奶标识”出台前景不明
就在两大协会对是否推出“鲜奶标识”争执不下之际,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把鲜奶贴上标识,那么没有标识的就容易被消费者认为是还原奶甚至是不利于健康的牛奶,而还原奶本身对人体并无伤害。这种结果不但将成为新的消费误导,而且更将使牛奶消费量下降,影响整个行业各个环节的利益。他们认为,“‘鲜奶标识’还没到非搞不可的地步。”
广东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推出“鲜奶标识”的省份,但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广东推广“鲜奶标识”的状况并不太乐观。
去年底,广东奶协负责人曾表示,如果一年内国家“鲜奶标识”无法出台,广东省将率先搞一个“鲜奶标识”试点。该负责人认为,在广东省搞要比全国容易得多,不会受到那么多的阻力。10月13日,广东奶协秘书长林树斌告诉记者,广东的“鲜奶标识”将和上海、北京、四川在一起筹划,筹备工作主要在上海,而且为了不得罪伊利、蒙牛等几大常温奶企业,“鲜奶标识”的推出主要是在巴氏奶派内进行。目前,相关的检测技术、管理规定等正在协商制定中,如果进展顺利,将会很快向工商部门申请商标,并有可能在明年年中推出。其他省市如愿意也可以加入进来。
一位从事奶业研究的博士认为,目前在国内实施“鲜奶标识”,一定要考虑到企业能否自觉自律。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我国从技术手段上,还无法准确区分还原奶和纯鲜奶,所以有效实施“鲜奶标识”的认证,应该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认可,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检验标准,完善检测的技术手段,明确处罚规定,我国在推行“鲜奶标识”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通盘考虑。
来自企业方面的迹象表明,无论是巴氏奶派还是常温奶派,大部分规模较大的乳业企业对“鲜奶标识”的推出都采取了“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他们希望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很好地将一些主要销售还原奶的中小企业挤出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盘子越做越大,一旦奶源供应不够,还原奶将是最好的选择。
奶协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鲜奶标识”的出台不是中国奶协能够决定的,协会所能做到的,主要是针对乳品市场的状况,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最后要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
“鲜奶标识”之争的幕后驱动
虽然“鲜奶标识”到底能否推出还难以明确,但随着中国奶业两大协会之间论战的不断升级,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也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明眼人的看法是,一个行业,两大协会,争来争去就是为了抢夺自己在中国奶业的话语权,都想自己一家说了算。
这样的说法能否成立?我们首先需要探明这两个协会的来龙去脉。奶协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奶协前身是中国奶牛协会,成立于1982年12月。1999年在社团清理整顿中,其业务主管部门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部根据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决定将乳协注销后与奶协合并,更名为中国奶业协会,并经民政部登记注册。其宗旨是以推进我国奶业健康发展、提高奶业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心,突出抓好奶源基地建设和培育消费市场两个重点,积极为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和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维护、自律四项职能作用。
乳协是经原轻工业部批准,1994年7月6日获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并于1995年6月6日正式成立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其业务前几年是接受原国家经贸委的指导,如今是接受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乳协是跨地区、跨部门,不分经济性质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凡从事乳及乳制品生产及与本行业相关的科研、教学、设备制造的企事业单位经申请都可成为其会员单位,目前拥有450多个会员,基本包括了中国所有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乳协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已于1995年成为了国际乳品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由于不同的部委背景,奶协、乳协虽然表面上都说是兄弟协会,但实际上谁也不服谁,更别说谁听谁的。因此,面对出台“鲜奶标识”所形成的巨大商机,两大协会自然都不愿放过,而能否夺取制定“鲜奶标识”的主动权则被认为是争夺中国奶业话语权的重中之重。
乳协有关负责人称,奶协以前是负责奶牛的,最近3年才涉及到牛奶及各种乳制品,“奶协其实只有3年历史,奶牛协会与奶业协会差别非常大”;乳协是负责从收奶到加工奶这些环节的,如果“鲜奶标识”出台,乳协更适合来做这项工作。
而奶协有关负责人则认为,乳协以前是负责乳制品工业如机器、厂房、设备的,也是最近开始涉及牛奶的,“由于大家都知道中国行业协会的管理问题,每个协会的具体职能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乳协这样说也是一厢情愿,我们奶协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面对双方各执一辞,一些企业却认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推出“鲜奶标识”,奶协、乳协在更多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行业和企业考虑,而是为了扩大自己在中国奶业的影响力,争取在行业管理上的更大主动权。
两大协会合并成焦点
正是有着历史原因的积淀,“鲜奶标识”之争作为一根导火索,迅速激起了中国奶业两大协会合并的呼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奶协和乳协相互共存已经多年,目前看来,由于两个协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已经很难履行行业协会“协调内部关系、公正处理行业问题”的基本职能,双方都以“公正者”的形象出现,不仅迷惑了消费者的判断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行业的混乱。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这次“鲜奶标识”之争的台前两派——常温奶派和巴氏奶派——其实是有着不同的协会背景的。由于巴氏奶派倚仗奶协,而常温奶派依靠着乳协,因此表面上看两大派系的乳业巨头各唱各调,其实也是协会在暗中较劲。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正当奶协为乳品行业出台“鲜奶标识”而上下忙碌的时候,乳协却联合雀巢等企业在北京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还原奶和纯鲜奶的营养成分一样”。奶协一位人士在听到这类所谓“专家意见”时,几乎愤怒得破口大骂。由此,双方矛盾可见一斑。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位专家表示,“鲜奶标识”的难产,说明中国行业标准形成机制的不成熟,更反映出行业协会的不成熟。一般来说,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还是行业内部龙头企业的发起,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程序。像目前这种两大派别各自为政的局面,只能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困顿局面。
据知情者透露,乳协现在基本上代表一些“草原派”牛奶的集团利益,甚至该协会有关人士在某些企业有股份存在。作为奶协的下属单位,广东奶协理事长王丁棉在一次会议上愤怒地表示:“希望一些协会的领导和一些企业划清关系,不要利用协会的地位给自己捞取好处。”
在前不久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谈奶业发展”论坛上,王丁棉再次提出“合并论”:“与奶业相关的两个大的行业协会同时存在应该说目前还有必要,但是从中国奶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合并为好,因为一个形成合力的协会对市场的支持能力会更大一些。”
乳业专家李书林参加过两家协会的年会,在他看来,每四年一届的世界乳业大会将于2006年在中国上海召开,在此之前,奶协无法合并乳协。乳协作为会员单位将去参会,而奶协则暂无资格。这既是奶协的尴尬,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奶协与乳协合并的必要性。
实际上,新疆已经在奶协和乳协这两大协会的合并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也为两大协会的成功合并指明了道路。
10月13日,新疆奶业办公室主任刘建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疆专门成立了一个奶业办公室,作为畜牧厅下属的一个政府职能机构,拥有一个乳品质量检测中心。新疆的乳协和奶协目前已经合在一起了,由新疆畜牧厅、生产建设兵团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局、新疆轻工行业办公室三家主管。
刘建设告诉记者,原有的两家协会在畜牧厅的协调下合作得很好,合并的关键在于双方真诚的合作。刘建设还告诉记者,2003年8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奶业条例》作为一个地方法规出台,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条例的出台使得疾病防疫、生产、加工、销售都有法可依。新疆从今年5月份开始推广“鲜奶标识”,经过自治区工商局批准,国家工商总局备案,目前已经用在巴氏奶和常温奶方面,最初有9家企业使用,10月12日又有一家加入,目前已经有10家了。“我们不存在两个协会的利益之争,因为我们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发展自己的奶业加工企业。”
尽管新疆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更多合并的希望,但作为合并的主体,奶协和乳协的意见却是一致反对。奶协有关负责人说,两个协会是兄弟协会关系,不存在合并问题,目前只是协会的管理存在问题,具体分工不是很明晰;乳协负责人也认为,奶协没有权利合并乳协,乳协也没有合并奶协的想法,“国家批准了我们成立就说明我们有存在的必要!”
如此看来,被人们认为是大势所趋的协会合并,现在还只是开了一个头,在这漫漫的路途上,中国乳业走起来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