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是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
从总量上看,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我们正承受着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负担。我们既有发达国家所需要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问题,又有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解决营养不良的方法在中国似乎都行不通。为解决营养摄入不足问题,日本提倡其国民每天食用30种以上食品,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还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因此,通过添加营养强化剂来补充和平衡膳食营养是中国解决营养不良与失衡的重要手段,而采用食物营养强化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水平也是国家的既定政策。
据统计,中国目前人均消费营养强化剂的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国的营养不良问题又十分突出,因此营养强化剂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种种迹象表明,食品营养强化剂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提取物并不十分重视。在亚洲的一些国家,人们注重药食同源,也注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的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特别是一些天然提取物添加剂的功效明显,这已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公认。
因此,现在大量的保健功能食品以食物补充剂形式进入美国等国际市场。近年来,在环保、安全、回归大自然等口号的影响下,西方国家也致力于天然提取物的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的植物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天然提取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从欧美进入中国市场。
从近几年的欧洲健康食品添加剂配料展览中展出的产品看,天然提取物所占的比例很大,共有植物提取物74种、植物化学品31种、天然抗氧剂75种、膳食纤维44种、大豆异黄酮38种。展出的产品中比较热门的有:1.标示有妇女保健、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疾病、改善骨质疏松四大功能的大豆异黄酮;2.有护眼功能的叶黄素;3.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高于维生素E100倍的番茄红素等。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天然提取物。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天然物不等于没有毒性,而合成物不一定不安全。
例如,大部分天然色素从植物中提取,它们是国内外竞相开发、普遍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品种,但是在我国已经批准列入使用卫生标准中的四十多种天然色素中,只有甜菜红、越橘红、辣椒红、焦糖色、蜜蒙黄、萝卜红、黑加仑红、红曲米茶黄素、柑橘黄等品种的使用量不受限制,他们可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其余大部分品种均有最大使用量的限制。
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天然物一定比合成物更安全。营养素和植物有效成分是科学的精粹、 自然的精华,食品营养强化前途是光明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食品工业的进步拉动了食品添加剂行业的进步,而食品添加剂的一个很重要组成的部分就是营养强化剂。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失衡问题每年在经济上要损失3%~5%的GDP。而我国的区域性营养调查显示,营养缺乏就在我们的身边。
国外的经验表明,改善膳食结构、普及科学营养知识和进行食品强化是降低各种疾病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专家统计,如果将这三者都做得很好,那么对于目标人群的营养改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简单的作用是将癌症的发生率降低20%以上。
营养素和植物有效成分是科学的精粹、自然的精华。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对食品的营养强化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可以说,营养强化剂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也是一个营养问题较多、较复杂的国家。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素摄入失衡导致的多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制约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各国的成功经验,采用食物营养强化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水平,是国务院的既定政策。因此,食物强化是改善公众营养不良的最佳途径。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有三种途径,即调整饮食结构、食物营养强化、营养补充剂。这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性。
从理论上讲,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素摄取均衡,应该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这种方式实行起来却并不简单。
首先,我们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如何通过膳食摄入来合理改善营养不良,不要说一般家庭不清楚,就连大部分食堂、餐厅也搞不明白。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对于非常看重食物色、香、味的国人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再其次,合理的膳食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活贫困家庭以及城市中的特困家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无法做到。
食物营养强化的优点是方便、安全、经济。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这就是见效慢。因为营养强化食物毕竟是食物,不是治病的药物,需要我们通过日常膳食逐渐补充营养素,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方法针对性强、见效快,具有很好的营养改善效果。但是,它不够经济,无法作为国家改善全国公众营养状况的可行手段。
就目前而言,食品的营养强化对食品添加剂工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大米的强化就比面粉的强化困难得多。目前强化大米的方式主要有喷涂法和制造营养米粒法。采用喷涂法强化会对大米外观有影响,因为有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2等颜色较深。
另外,随着保健意识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粮食为主的膳食是一种良好的膳食结构。与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西方膳食相比,粮食为主的饮食可以减少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危险性。
但是,粮食本身也存在着某些营养缺陷,在主食中进行营养强化很有必要。谷类食物中虽然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但这些营养成分并不完全符合人体营养的需要,特别是粮食的蛋白质含量不足,缺少赖氨酸、苏氨酸及色氨酸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加工精度过高,烹调过度会丢失可观的微量营养素。
由于粮食特别是面粉、玉米粉一类的粉类主食覆盖人群广、价格低廉、方便可行、安全可靠,所以,面粉是向人类提供微量营养素的适宜载体。
目前国家已制定面粉营养强化标准。我们通过添加某些营养素可以获得以下效果:(1)弥补了谷类本身某些营养素的不足;(2)弥补了在加工、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3)提高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满足不同人群特定营养素的需要;(4)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促进身体健康。
主食营养强化时我们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遵照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GB2760-1996规定的强化量和强化范围进行,使用的营养强化剂要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准,产品要质量可靠、安全卫生。
(2)谷类食物的消费覆盖面越大越好(特别是营养失衡最普遍的农村地区),而且这种谷类食品应该是工业化生产的。
(3)强化的营养素和强化工艺应该是成本低和技术简便。
(4)在进一步烹调、加工、储藏及货架期内,营养素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发生明显的损失。
(5)加入的营养强化剂应具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其实际含量进行测定。
目前我国营养强化剂产业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科技发展迅速,营养强化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更新加快导致了产品标准相对滞后。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个动力,可以促使我们加快标准制定进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是我国的大多数科研院校无法给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现在营养强化专业的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的仪器不在科研所和大专院校,而在营养强化剂的生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许多先进的技术不被大学教授掌握而被生产企业所拥有,所以导致了大学培养不出高素质的营养强化专业人才。
三是新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国外,国内科研人员主动创新少,这对于我们而言既是阻力,也是一种机遇。
在强化食品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许多问题,添加强化剂后一定不能影响到食品的原来的色、香、味。
但有许多因素影响到食品营养强化剂在中国的使用:
一是消费者本身对中国饮食形成的固定看法。这些看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顽固”观点。
二是对于添加量的把握。国外在添加各种配料时均是精确称量,准确添加,而我国的传统习惯是模糊添加,比如在烹制菜肴时往往采用“适量”为标准添加配料。营养强化剂在添加时一定要做到精确。
三是国外在发展一种新型食品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食品营养,而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色、香、味、形。
这说明我们对营养的重视还不够,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重视营养平衡,教育人们选择食品要以营养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