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致癌植物”能不能养?别吃它,就没事!

2013-04-17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694 0

流言:虎刺梅、变叶木、夹竹桃等植物含有致癌物质和致癌病毒,连栽种过的土壤中都含有致癌病毒。目前已经证实有52种促癌植物,建议各位爱花的朋友及早“清理门户”,尽量不要在家里种植致癌植物。

真相:虎刺梅等52中植物中的确检测到了有促癌效应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不高,只有在经口服用才能表现促癌性,并且促癌并非等同于致癌。而“土壤中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夹竹桃致癌”更是没有根据的。喜爱养花的朋友只需注意一些方面,就可以毫无负担的去养这些植物。

  几年以前,新闻和网络上突然流传开了这样一条消息,说是经检测发现有50多种植物可以致癌,并附上了这些植物的名单。消息一出,引得众多养花爱好者心惊胆战,不少花草惨遭“清扫”。无独有偶,一则“夹竹桃可以致癌”的消息也是不胫而走,于是上海等地大片作为行道树种植的夹竹桃惨遭灭顶之灾。几年过去了,这些消息仍不时出现在小报、微博之中,经常被人提起。让想购买花卉的人犹豫再三。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致癌”还是“促癌”?

  追究这个“致癌植物”名单的来历,可以发现最早是在1992年中国预防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曾毅院士的一篇《诱导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中草物和植物筛选》文章中提到的[1]。文中表述道,以带EB病毒的Raji细胞为实验对象,“筛选了1693种植物,发现其中52种具有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作用”。而这52种植物,恰好就是新闻中提到的“52种促癌植物”。那么EB病毒是什么?EB病毒和植物、癌症又有什么关系?下面来详细解答。

  EB病毒,全称是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等人在非洲,从患有淋巴瘤的人群中分离到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的一类,因此也被称作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这种病毒可以说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病毒之一,地球上90%以上的人口都受到这种病毒的感染,在美国这个比例更高达95%[2]。不过,EB病毒虽然分布广泛,但大多数时期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显着影响,在个别情况下,EB病毒感染会造成发热、单核白血球增高等状况。有意思的是,由于EB病毒可以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因此亲吻成了EB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从而使得EB病毒感染又获得了“吻病”的名号。

  以EB病毒为形象的玩偶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EB病毒就会从默默无闻的潜伏中“苏醒”过来,开始进行大量的复制活动。而其复制活动的产物,则可以使得其所感染的细胞内部控制正常分化、增殖的信号通路产生异常,从而发生癌变。同时,EB病毒活动的产物还能促进其他具有致癌作用的病毒(如SV40病毒)的活动。前面提到的“早期抗原”,正是病毒开始变得活跃的标志[3]。检测到了早期抗原,就表明EB病毒可能具有了导致细胞癌变的能力。

  那么什么情况会造成EB病毒变得活跃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因此EB病毒从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的复制状态。这些物质本身并没有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能力,但由于其能激活潜伏的EB病毒,而激活的EB病毒又能促使细胞癌变,因此这类物质被称为“促癌物质”。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些物质只是导致癌症的帮凶,而非主犯。在前人的研究中,从巴豆(Croton tiglium)种子中提取的巴豆油具有很强的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的能力。经分析,巴豆油中含有的一种名为12-氧-十四烷酸-大戟二萜醇-13-乙酸酯(TPA)的物质是促进细胞转化和癌变的罪魁祸首[4]。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EB病毒、植物和癌症三者间的关系了:这些植物的提取物经过实验,证明具有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的能力,表明可以激活EB病毒;而EB病毒的活动,则可以促进细胞的癌变。因此说这些植物具有促癌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可以看出,植物本身并不产生EB病毒,存留在土壤中的也只是通过落叶或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促癌物质。“植物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土壤中残留病毒”的说法并不正确,是对信息的误读所致。

能够“促癌”就不能养吗?

  既然实验表明这些植物含有促癌物质,那么这些植物还能养吗?可能这是众多养花人士心中的疑虑。事实上,对于这些含有促癌物质的植物,在正常养护过程中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这些促癌物质,从本质上面来说,都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体产生的一大批结构和种类复杂、并不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合物。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橡胶到香料,从精油到植物中提取的药物,这些物质基本上都来自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存在,除了能够起到吸引昆虫传粉及植株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外,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赋予植物抵抗外界环境侵袭的能力。

  以开头提到的铁海棠、变叶木为例,当它们的叶片或枝条受到损伤时,可以看到损伤处有白色液体渗出。这些乳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降低动物取食时的适口性,同时在渗出后可以封闭伤口,减少微生物入侵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和它俩同属于大戟科的橡胶树,同样具有白色的乳汁,而这种乳汁的凝结产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橡胶了。由此可见大戟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名单中有一半植物都属于大戟科了。

  这些起到防御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一般都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只有当植物体发生损伤时才会被释放出来;同时,还需要动物体摄入这些物质,才能起到毒害或驱离的效果。或许有的朋友会问,是否促癌物质可以以挥发物的形式被人体吸入而产生促癌的风险呢?事实上,这种风险是很低的。

  这是由于促癌物质并非易于挥发的酯类、烷烃类等,分子量较大,因此挥发性较差。同时促癌物质多为水溶性物质,这在含水量较高的植物中更进一步限制了其挥发能力。因此促癌物质通过挥发而被人体摄入的量是微乎其微。对虎刺梅挥发性成分检测的实验也表明,其挥发性物质中并未检测到促癌成分[6]。由此可见,对于这些含有促癌物质的植物,在栽培养护过程中尽量减少损伤,避免接触植物分泌物;在侍弄过植物后注意洗手,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接触到促癌物质。同时为了安全起见,名单内的植物不宜在卧室等和人长期共处的空间内摆放;(卧室里适合摆放什么植物呢?请看这篇:你想睡谁?卧室里的植物指南)一定要摆放时,则可以加强通风的方式降低可能的摄入。注意好以上几点,就可以安心的种植这些植物了。

  如何和有毒植物打交道?

  除了名单上的这52种“促癌植物”,我们身边还不乏其他具有毒性的植物。其中夹竹桃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位。夹竹桃导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几乎每年都能看到,而几年前“夹竹桃致癌”的传闻更让夹竹桃成为了不被人待见的植物。事实上,“夹竹桃致癌”只是因为其有毒、并且在气温较高时有异味而被讹传出的“莫须有”的罪名。在对夹竹桃挥发物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并不含有致癌或促癌成分。与此相反的是,夹竹桃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水杨酸甲酯和丙烯酸,都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7],因此,夹竹桃是一种良好的庭院树种和行道树种。

  夹竹桃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茎叶中含有的多种强心苷类物质。这类物质在被摄入人体后可以导致心肌收缩显着加强,过量摄入则会导致心律紊乱,严重的导致死亡[8]。不过,夹竹桃中含有的强心苷类物质与上面提到的促癌物质一样,平时都安静的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不会挥发到空气中。只有在误食其枝叶,或是其分泌物接触粘膜时,这些强心苷类物质才会被机体吸收,从而显示其毒性。

  结论:

  该如何正确对待有毒植物:

  不要随意摘取植物的花、叶、茎,以免释放其体内的有毒物质;

  在接触这些植物后,要仔细清洗接触部位,防止有毒物质存留;

  千万不能随意取食植物组织,同时也要避免植物组织和食物的接触。

  若出现中毒症状的,要及时送医就诊。

  注意到以上几点,我们就无需对有毒植物抱有恐惧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种植这些植物,让它们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

  需要指出的是,含有有毒物质的植物,其中很多都被当作药材使用。而在使用这些植物药材时,有毒物质会不可避免的被摄入人体。因此在使用植物组织或植物提取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必须明确其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以及其药理、毒理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用法和用量,来减轻或避免有毒物质对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

【相关阅读】

吃苹果可抗癌? 科学家:植物活性成分起作用

十字花科植物抗癌效果佳

植物性膳食能防癌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