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发布四年以来,尽管已经在大型超市贯彻实施,但农贸市场、街头早点摊等仍然是使用超薄塑料袋的“重灾区”。除了超市中的塑料袋使用略微减少外,在其他市场仍然难见“限塑”的效果。
塑料袋装高温食物屡见不鲜
滚烫的豆浆和油条被分别装在塑料袋里打包成一份份,方便客人直接带走;装馄饨的碗上套着塑料袋,省去了洗碗的程序,看上去干净卫生;农贸市场里穿行的顾客手上经常提着十多个塑料袋,各种颜色均有……这些场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颇为常见。
早上七点半,看着刚从铁板上取下的煎饼果子被装入一枚白色的超薄塑料袋中,在中山路上班的小刘立刻吃了起来。面对记者的询问,他表示每天早上都这么吃,从未觉得有什么问题。“健康专家们都太小心了,我被塑料袋毒死大概要花几百年。”
在劈柴院的烧烤摊前,不少游客选择将烧烤打包,而这些滴着油的烧烤则被直接放入白色的超薄塑料袋中,几分钟后,塑料袋外层已有油脂析出。为应对这种情况,商家的选择就是“多套几层”,一份烧烤往往会用掉四五个超薄塑料袋。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袋的生产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标准,劣质塑料袋遇高温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将析出,尤其是含油含水的食物,油脂会加速有害物质的分解而使其溶解到食物中去,天长日久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含油食物接触塑料袋两小时后析出物将达到高峰。即使是食品级的塑料袋,也最好不要放到微波炉中加热。染色的塑料袋危害则更大,其中很可能含重金属。
有韧性、无异味不是合格标准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全国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一规定从2008年6月1日实施至今,市场上仍然不乏超薄塑料袋的身影。
谈起塑料袋的使用,不少摊主也颇为无奈。“客人都是上班族,来吃早餐就是为了方便快捷,总不见得还自带杯子来打豆浆吧。”河南路一家早点摊的摊主向记者表示,他们所用的塑料袋韧性好,没有异味,虽然较薄,但基本所有的早餐摊都用这种塑料袋,每100个售价大约一两块钱。
根据《塑料购物袋的环保、安全 和 标 识 通 用 技 术 要 求 》(GB21660—2008)规定,塑料袋上应明确标示生产厂家名称、标准编号、规格、公称承重及材质与组分等信息。但目前市场上通行的塑料袋大多没有印刷任何标识,可见,是否有韧性和异味并不是判定塑料袋是否合格的标准,而判定食品用塑料袋首先应注意的是其上是否印有生产企业名称、QS标志及编号、“食品用”字样等信息。
上游市场控制力度不够
“随便就能买到的,大一点的农贸市场都有批发塑料袋的地方。”团岛农贸市场一位售卖蔬菜的商户告诉记者,限塑令刚实施的前几年,卖塑料袋的地方还象征性地有较厚的“环保袋”出售,而现在即使想买这种环保塑料袋也不是容易事,连批发塑料袋的地方都不进这些袋子了。
生产塑料袋的厂家是否应当为生产这种并不环保的塑料袋付出高昂的税款?相关专家表示尚无此规定,尽管城市工商部门会对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进行整治,但塑料袋跨地域的交易时有发生,“塑料袋批发”这一关键词也在阿里巴巴等网络渠道屡见不鲜,加大了监管难度。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商家最难确定的是处罚力度,只能要求其进行整改,而生产超薄塑料袋的违规企业有很多不在青岛,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市民建议塑料袋集中回收
“每次下班去超市购物都会买塑料袋,因为很少有人上班会带着环保袋之类,这样家里就集了一堆超市里那种很厚的收费塑料袋,但家里的垃圾袋又是专门购买的可降解的黑色袋子,所以这些符合标准的塑料袋不知道应该送到哪里去处理。”家住敦化路的郭小姐告诉记者,她已经收集了200多个厚塑料袋,但苦于无处回收。
“不让菜市场提供免费塑料袋肯定不大现实,这些袋子也就是大家觉得一时方便,用过了也就闲置在那里了,要是能像饮料包装、报纸等那样有偿回收,相信大家乱丢的习惯也能改改。”在一家日企工作的李小姐称,让国内像日本那样收取高昂的垃圾袋费用不太现实,不如集中回收更能改变人们使用塑料袋的习惯。
回收塑料制品成为再生资源虽然从技术上可行,但由于塑料袋体积小、难以集中回收,国家又缺乏相关补贴,资源回收公司缺乏热情。青岛新天地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业内还没有专门回收市场通行的塑料袋的公司,大部分塑料袋仍然是被送到垃圾站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相关阅读】
塑料袋能否装得下食品安全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产品选购常识
塑料袋打包危害不小
“麻辣烫”难和塑料袋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