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查阅《中国食品工业50年》一书,看到其中有如下的文字:"食品标签也是一种文明建设,应从严管理,限期整改,管、罚、奖并举,才能奏效。"
这段话是一位让人尊敬的领导在1991年说的。至今读来,仍觉得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年过去了,我们看现在的食品标签怎么样了?是否体现了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企业,是否把食品标签上升到了这位领导同志所提的高度?
客观地说,现在的食品标签总体是好的。据有关部门数据表明,1988年以前市场上销售的包装食品标签各行其是,有的没有任何内容,有的只有产品名称,有的随意夸大食品的作用,但经过加强管理,在随后的检查中合格率已大幅上升。早期那些现象已经基本绝迹。
基本绝迹不等于完全绝迹。目前食品标签并没有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水平。据南方某大城市的2011年食品质量调查结果来看,食品合格率为92.9%,不合格的那7.1%就是食品标签。也就是说,标签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体食品质量。举一反若干,从这个城市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食品标签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了。
现在不少食品标签虽然内容丰富,该有的有,但不该有的也有,可是在基本的让消费者看清楚、看明白、看懂上却做得不够好。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能脱口而出几点标签的不足。比如不少标签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让人看累了也不得要领。除了介绍企业的光荣,产品的功效,还有的写上了英文,不知是给哪个国家消费者看的。更有个别产品"技高一筹",在让消费者看不清楚方面有"创意",就是文字说明和里面的食品靠色。笔者见过一种小有名气的面包,外面塑料标签上是黄色的说明文字,而里面的面包也是黄色的,两黄相近,还以为标签上的文字是面包上的芝麻粒,消费者很难看清标签写的是什么。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创意"正在推广。
标签上最令消费者头疼的是生产日期难寻。要么是"见封口处",可找到封口处,却又因机器压的条纹与日期重叠而变得不清楚;要么就是混在那些精美的图案里,仔细辨认,方能猜出个大概来。
以上这些只是一眼一望而知的感受,不能算是官方的评定标准,相信还有不规范甚至违规的地方。不管是官方标准还是民意尺度,食品标签这样的状况,肯定不能算是"文明建设",顶多是推销手段,或是小花招。对食品标签,有些企业负责人头脑中绝不会有"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的。
这几年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食品质量的检查,许多大城市在这方面的投资逐年加大。文中提到的南方某大城市年投入已达五千万元之巨,北京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一南一北两个大城市,年花费近亿元,说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单独开展食品标签的专项检查,把这件事当做"文明建设"、从严管理。制止那些利用标签忽悠消费者的少数厂家商家,让食品标签成为一块小小的文明阵地,那才是好事办好,钱用在了正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