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9月11日,涪陵榨菜集团技术创新研究院爆发出一片欢呼——科研人员经过连续多轮测试,初步确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镉等重金属,这足以驳回第一轮意见征集时ISO成员国对榨菜国际标准中金属离子含量指标的质疑。
3个多月前,由涪陵区政府发起的《榨菜(腌渍和压榨的蔬菜)——规格和测试方法》(ISO/NP 21566)在国际标准新提案投票中,获12个成员国全票通过并正式立项,进入各国征求意见阶段。
这是重庆首个获批立项的食品及农产品领域国际标准,也意味着榨菜将拥有全球统一、明确的产品标准。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决定放手一搏
“12票!”时隔3个多月,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副书记、榨菜国际标准专项工作组成员文何伟在说起这个数字时依然有些激动,“包括韩国、土耳其在内12个成员国的代表,全部投出了赞成票!”
对企业而言,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不仅有利于提升行业地位,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作为酱腌菜行业的头部企业,涪陵榨菜集团享有较高的话语权,成为此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企业之一。
去年底,涪陵区首次将榨菜国际标准制定纳入政府规划,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下,成立了榨菜国际标准专项小组(以下简称专项组),联合企业、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展提案起草、申报等前期筹备。
“一开始我就预感到整个过程不会太顺利。”从提出制定榨菜国际标准到正式立项,虽然只有短短6个月,但文何伟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
早在4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便通过了由四川眉山牵头制定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而涪陵榨菜同属于酱腌菜类别,这让其国际标准的制定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果然,专项组刚刚成立,就有众多异议涌来。
“如果不能证明可行性,榨菜国际标准连立项都难。”不少专家直言。在他们看来,制作泡菜与榨菜都需要腌制,而四川泡菜的灵魂就是“万物皆可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很可能认为泡菜国际标准已经涵盖了榨菜。
“到底有没有必要再制定一个榨菜国际标准?”甚至在专项组内部,也有这样的声音。
回忆起这艰难的“第一步”,文何伟十分感慨,“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标准化’是出海的通行证。因为没有统一的榨菜标准,现在各国的准入条款五花八门,有的国家将门槛设得很高,故意把我们卡在门外。”
尽管困难重重、质疑声不断,大家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把“压榨”讲通透,获全票通过立项
榨菜加工属于食品及农产品领域,在此之前,涪陵乃至整个重庆都没有牵头制定过这类国际标准,无经验可循。
为扭转不利局面,今年一开年,专项组就马不停蹄奔赴四川眉山,考察学习泡菜国际标准制定的经验做法。
“我们前后去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文何伟翻开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标准立项流程、泡菜制作方法、营养成分信息等。
借鉴从四川淘来的经验,大家反复研讨、学习,会同涪陵榨菜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搜集、研究重点国家技术法规,并对这一领域上千份的行业标准进行分析比对,试图找到突破口。
最终,大家决定把“压榨”这一核心工序单独“挖出来”,做成国际标准提案。
“涪陵榨菜文化传承近百年,新鲜青菜头除了用盐腌制外,还要经过反复压榨,排除其中的苦水,才能加工成榨菜。”文何伟说,压榨是榨菜制作独有的工序,如果能将这点说通,榨菜国际标准的立项就有希望了。
今年1月,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在涪陵举行,项目组邀请负责提案审议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技术委员会果蔬及其制品分委员会部分专家实地考察,深入走访了青菜头原料基地以及多家榨菜加工企业。鲜脆可口的榨菜产品让外国专家连连称赞。
此后,专项组又通过第三方机构,与委员会保持沟通交流,进一步加深委员会成员对榨菜文化的了解。根据前期整理的资料,涪陵榨菜集团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把草案写完,又连夜翻译整理,提交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
今年6月,由涪陵区政府主导,涪陵榨菜集团参与的榨菜国际标准全票通过了新提案立项,将涪陵榨菜标准推向了世界舞台。
与各成员国博弈,迎接一次次挑战
立项只是第一步。此后,分委会各成员国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层层讨论、答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标准其实是各国间的一次博弈。”专门负责榨菜国际标准起草的专家组成员、涪陵榨菜集团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君介绍,为了便于本国产品进入,或是对他国形成掣肘,一些国家和机构会在意见征求时故意提出刁钻的要求,左右标准的制定。
“所幸大部分国家的建议还比较中肯,这些建议也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草案内容。”刘德君说。
据了解,此前国际上连对榨菜的翻译都没有统一。有的国家会用中文拼音作为榨菜的翻译词,而有的国家则会把“榨菜”翻译成mustard tuber,其字面意思就是芥末的块茎,这是完全错误的。
早在递交提案时,刘德君和其他起草人便一致同意将拼音“Zha cai”作为翻译名称,在标准适用范围中注明“以青菜头为原料”,且将产品分类确定为“蔬菜制品”。
然而,在立项通过后的各国意见征集阶段,就有成员国代表提出质疑,认为标准在原料范围上不应该局限于青菜头,他们国家的萝卜干也应该纳入。这样的话,再用拼音“Zha Cai”作翻译名称,就显得不太合适。
更为棘手的是,美国的代表提出,要将榨菜分类划入“罐头制品”。但罐头制品要求的pH值很低,如果按罐头制品的标准生产,榨菜就会变得很酸。
像这样的意见反馈,国内专家组收到了100多条,覆盖标准范围、产品指标、技术条款等,让人应接不暇。
专家们必须逐一回复、解释,因此,有时一整天都得泡在资料堆里,从过往的案例、文档中搜集证据。“对于中肯的建议,我们会及时采纳,并相应调整标准内容;对于一些故意设置的障碍,则会找出其中漏洞,从技术角度去说服对方。”刘德君说。
为了避免文字上的歧义,专家组起草提案时就特别谨慎,甚至会“死抠”一个单词、语态的用法。譬如,他们曾将榨菜制作中的压榨流程翻译成“Press”,但最终还是改成了能更加精准表现压榨工艺特点的“Squeeze”。
再如,之前有成员国质疑标准中的金属离子含量指标,专家组成员经反复测试后,初步确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镉等重金属,于是驳回了这一意见。
收集意见建议、反馈、解释,再反馈、再解释……自从立项以来,这成了专项组成员工作日常。
“这些都是在为最终的大会投票做准备。”刘德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部标准从立项到发布要经过2—3年的时间,届时只要2/3以上的成员国投出赞成票,涪陵榨菜国际标准就能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