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安全成焦点:劣质食品何以“青睐”农村?

   2011-08-22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2100

    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 陈曦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黑心豆芽,从瘦肉精催生的健美猪到漂白蘑菇、化学火锅,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看似城市居民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其实不然,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样堪忧。

    据新华网8月19日报道,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过期果冻、发霉变质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然已经在城市难觅踪迹,却悄然在农村沉渣泛起。经调查,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出现了专供农村市场的"问题食品",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许多价高质优的名牌食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相反,一些假冒伪劣、价廉质次的产品恰恰迎合了他们片面追求低价的消费心理,长销不衰。此外,当前农村大部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有时无法通过外包装辨别食品的好坏真伪,对于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重要信息常常不以为然,从而成为了不法商家最为"钟情"的出售对象,并持续不断地将问题商品输送到村里的小卖部、小商店,危害着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商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趋利的本质,问题是如何通过政府的监管来约束不法者的恶劣行径,从而达到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的目的。显然,山东某些地市的政府部门当前并没有做好相应的执法监督工作,在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疏漏,导致问题食品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地摆在了农民的面前,加之没有专项、定期的整治和监察活动,使得农村成为了无人监管的盲区,不法商家更是恣意妄为,乐得其所。

    在这种严峻的情形下,政府当务之急应建立起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而不是任凭工商、质检等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甚至说出"管不过来"的牢骚话。农村人和城市人一样理应享有同等的获取安全食品的权利,不能因为农村范围广、监管难度大就任由不法商贩兴风作浪。相关部门要明确各方职责,认真反思,加以弥补,多方合作,构建起有效的监管网络。对于违法乱纪的商家,要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使之不敢轻易触碰食品安全的底线。另外,针对农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知识匮乏等问题,政府还需通过报刊、电视、传单甚至是专项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增强农民维权意识,并设立举报电话加强舆论监督。

    从长远看,改变农村市场经营业态是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例如之前商务部力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极具前瞻性的举动,通过在乡镇驻地和中心村大力发展货物统一配送的农村连锁超市,抑制"问题食品"的泛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只是若要达到高覆盖率并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尚需时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一天,问题食品不再成为问题。

相关报道:山东部分县市追踪调查:“问题食品”专供农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