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华
近日,江苏农户因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一事,引起了民众的不安。对此,专家也纷纷现身说法。然而,阅读有关新闻我们却发现,不同的说法依然令人纠结。
有报道称,南京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良驹认为,"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另有资料显示,"膨大剂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
其实,上网搜索"膨大剂"可见,各路专家关于"膨大剂"的危害,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至少说明,学术界对"膨大剂"远未形成共识,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据报道,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于1985年首先开发出"膨大剂",但因出现了畸形果、果品贮藏期变短等问题,日本未将该产品在生产中继续使用,而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却将其引进国内用于西瓜种植。
既然如此,那些敢于打包票说"对人体没什么副作用"的专家,到底想没想过对民众生命健康负责呢?身为雷竞技ap官网入口 专家谈"膨大剂"对水果的作用,还算比较权威;而一旦脱离自身专业,抢医学专家的话筒,断言"膨大剂"对人体影响如何,就更不靠谱了。
实际上,民众早已不再迷信专家,甚至把某些专家讥讽为"砖家".究其缘故,自从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专家们学会"下海"之后,泛滥的"产学研"一体化,直接导致了专家的利益化。于是,经济利益成了"专家膨大剂",让一些专家变得急功近利,往往不惜出卖学术良心,借用专家身份去牟取不当利益。多年来,诸多披着"科研产品"、"高科技"外衣的假冒伪劣,岂非都是打着"某某专家"的旗号坑蒙拐骗?由此,民众才产生警惕,不轻易信任专家。
再往深层看,其实早在专家成其为专家之前,泛滥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已俨然作为另一种"专家膨大剂",批量制造了大批来历不明的"专家".在学术圈内,剽窃论文、伪造数据、近亲繁殖等现象比比皆是,一大批并无学术建树的专家"多年媳妇熬成婆"后,都冠冕堂皇地成了某些领域的"权威",除了会拉关系、跑项目之外,其实干不成多少正经事儿。事实上,"中国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排百名之外"这类事实,正是对国内专家整体情况的生动写照。
那么,在食品安全领域,一旦潜伏了诸多被"专家膨大剂"造就的"专家",怎可能奢望太平无事?试想,近年来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哪一起背后没有"专家"的影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一旦科技领域率先败坏,必然会在方方面面有所体现,不光是食品安全领域。
可见,重建食品安全防线,必须从源头抓起,杜绝各色"专家膨大剂",让专家都学会摸着良心说话。否则,危险食品的层出不穷,将让我们永远疲于应付。
【网友声音】
●jjww:科技越来越发达,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也让某些利欲熏心的人如虎添翼。给科技成果运用立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