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形势堪忧的大背景下,重庆最近一系列围绕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举措引人关注。这座几年来一直不缺少轰动性新闻的直辖市,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自4月26日起,该市展开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专项行动,该行动将持续100天。5月9日,重庆沙区警方又成立了首支食品药品犯罪侦缉支队,试图在现有监管力量之外,强化司法的打击力量。借打黑之余威,重庆此次将目光聚焦于食品安全犯罪之上,抓住了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食品、药品的安全隐忧也一直令世人焦虑。在此情形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专项行动,尽管多少让人有"运动式"整治之感,但其意义却断不可被忽视、抹杀。
人们现在的疑问是,在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强调制度监管及呼唤"道德血液"的背景下,重庆的举措,能在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道路上走出多远,能否替代原先的监管制度,而另辟蹊径呢?观察此次重庆的行动,有两个方面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强调决心,二是探索的价值。
食品药品领域之所以问题迭出,很关键的一点还是利益驱动。即便人性本恶,如果不是因为利益,食品药品生产、销售环节也不会冒违法犯罪之险,突破良心道德底线,去制造问题。正因为利益的诱惑,才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当然,在监管薄弱的条件下,可能也未必有多少"险"可言。
重庆此次表示,要全力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严肃查处"保护伞".这正是一种决心。这份决心在此前的打黑行动中人们见过,文强等"保护伞"的倒台,即是决心的体现,也是打黑的成就。此次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专项行动,如果能够依法重拳出击,挖出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重要"保护伞",定会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
重庆此举的另一个亮点,即是探索的价值。众所周知,目前整体的食品安全治理并不令人满意。就监管而言,"多龙治水"问题长期存在,甚至被形容为"13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监管不力、监管者与麻烦制造者沆瀣一气等问题并存。重庆此次由警方发力打击,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了现有监管体系的弊病。侦缉支队将一改以前警方被动等待相关行政部门移交线索的办案方式,其实也是因为"被动"等待相当无力。
诚然,重庆此次的专项行动,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需要靠时间来做见证。我们很是期许,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体疲软的情况下,重庆的打击行动能够趟出一条新路来。但是,稍微深入思考,又会发现单靠警方的打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换句话说,靠警方牵头整治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恐怕还难以革除沉疴。
食品药品数量庞大,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以有限的警力、以短平快的培训,确实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诸多基础性的任务。专项行动更主要的意义,恐怕在于表达一种态度,抓住重点案例,但更具体、更庞杂的任务,还得依靠质监、工商、防疫、食品药品监督等职能部门,去排查、监管。
这意味着,警方的专项行动,只能是对现有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的一个补充,而非替代;这也意味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真正解决,还得回到此前的命题上来,即强化监管,以制度之力捍卫食品药品的基本安全,且沉疴须用重典,注重执行。同时,还要在文化、心灵层面救赎堕落的人性。
悖论于是凸显出来。警方的发力,是基于现有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治理不力,但鉴于专项行动只能是起补充作用,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体系来求解。这就牵涉到一个如何监管"监管者"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重塑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的意义上,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将是整个制度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来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则制度的拯救作用必会打上折扣;如果政府监管的结果最后总是变成层层寻租,那么法律与监管的作用更会流于虚无。
总之,重庆的此次专项行动令人期待。人们更期许,为期百日的专项行动不仅仅是办掉几个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案子,更能对现有的监管体系起到一种刺激的作用,并激励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