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理解这种举动背后的良苦用心--通过培训,让食品经营者知道违法的成本以及自身肩负的社会道德责任。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唤醒,唤醒食品经营这个行业沉睡的道德意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警告,警告他们如果在这上面玩火,后果或许将不堪设想。这有点像一些地方反腐教育,让领导干部听落马官员讲自己的腐败经历以及参观一些反腐案例,以便触动他们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道德神经,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这种道德集训,对于唤醒食品经营者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有一定益处,但必须得承认,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下,指望集训道德伦理来规范食品安全,有些想当然。还是用干部腐败教育来说事,每一个进入官场的干部,都接受过各种培训,对于贪污腐败、包养二奶之类违法行为可能给他们仕途带来的影响,他们是心知肚明的。可依然有前赴后继者,因为道德是否有价值,也得因人而异。
为什么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秀才和兵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他们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自然有差别。同样的道理,跟一些内心尚存一丝道德余韵的人谈道德伦理,或许会让他们有所觉悟或醒悟,但你对那些为了挣钱,连祖宗都不认的人谈道德,那就相当于对牛弹琴。非但不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那几乎快熄灭的道德火苗,没准还会被他们嘲笑。因为,他们既然在食品上作假了,说明他们的道德在作假之前已经丢得一干二净。
对君子而言,道德伦理或许可以在内心产生某种约束和震撼,但对小人来说,仅有集训道理伦理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在食品安全的价值世界里已经深度迷失。而对这种"重症患者"来说,最好的办法还得用强硬的监管和处罚,重击他们惟一看重的经济利益,让他们为作假付出他们最痛心的代价,这样的教训或许要比培训400个小时所带来的效果都更直接、更明显。
从这个角度说,集训道德伦理只能是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配料,它的价值只是在提醒那些食品经营者,食品监管已经做到先礼后兵,如果还不识抬举,依然我行我素地追求经济利益,视道德伦理如玩物,那接下来就应该是大棒伺候。一手是道德伦理,一手是大棒监管,恩威并施,或许才能震慑住不同层次的食品经营者。反之,要么是软绵绵的道德伦理培训,要么是硬邦邦的大棒监管,只能让食品安全管理摁住葫芦起了瓢。
《江南时报》 (2011-05-10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