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皮革奶等食品问题被媒体夸大,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新京报》5月6日)
虽然张勇主任强调他的这番表态绝非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并坦承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与中央要求、民众期待尚存差距,但谁都能从他的话语中听出对媒体的埋怨,好像现在公众谈"食"色变全是媒体惹的祸。
张勇主任为何要对媒体如此不满呢?他举例说,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问题,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当这些报道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就会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
表面上看,张勇主任对媒体的指责并没有错,有些产品根本就没有问题,或只是极个别现象,譬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皮革奶等,媒体却见风便是雨,不分青红皂白就举着大喇叭高喊"毒食品"来了,这不是故意添乱又是什么?可我们要反问食品安全监管者的是,如果监管部门总能抢在媒体记者之前发现问题食品,总能在第一时对问题食品进行查处并将真相公布于众,那媒体还有机会"胡言乱语"吗?现在,明明问题食品就在眼前,或稍稍探访就能发现,可监管部门却懒得"沉"下去进行明查暗访,甚至视而不见,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捷足先登",将之曝光于众,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猜测呢?且不说抢新闻吸引读者是媒体的一种本能,就是从对消费者负责这个角度来看,媒体也完全应该将记者采访到的情况加以综合后即时予以发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坚决反对假新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当然不能胡编乱造,夸大其辞,但媒体毕竟不是拥有技术支撑的质监、检验部门,面对问题食品,媒体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判断对相关食品进行怀疑,要求监管部门进行查处,提醒消费者注意安全,这是职责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事实上并不存在问题食品被夸大这一现象,即便有个别媒体在个别食品问题上措辞失当,那也是一种善意的失误。因此,如果硬要说媒体曝光食品问题是一种"夸大"的话,那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反应太慢,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公布真相的姗姗来迟,错就错在监管部门因自己的长期不作为丧失了最宝贵的公信度,即使公布的就是科学结论,可喊破了喉咙,公众也只是半信半疑。
看来,食品安全监管者还是别将现在的窘况迁怒于媒体,以此来推卸责任;否则,换来不仅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公众的更加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