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通胀压力根源不是食品而是货币

2010-12-18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1114 0


当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通胀压力,人们对于产生通胀压力的根源还存在争议。争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坚持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观点,认为当前通胀压力的主因是流动性过剩;另一类则认为是货币以外的原因在发挥关键作用,并由此衍生出粮食通胀论、输入型通胀论和结构性通胀论等。唯有将通胀压力的根源剖析清楚,才能正确地判断未来通胀的走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通胀的不断恶化。

一、当前食品价格上涨不是通胀压力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CPI指标中,食品类占据着34%的比重,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而以粮食为主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当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1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有观点认为,当前粮食供求上的失衡导致粮价上涨,进而导致CPI上升。而依据经验,我国的粮食供求会在半年左右时间内重归均衡,届时CPI会出现拐点,通胀压力将大大化解。果真如此吗?

粮食是食品类中最重要的部分。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我国粮食供求基本稳定,不存在供不应求局面。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为10800亿斤左右,比2009年增产200亿斤以上,从而实现粮食总产量七连增,而今年的粮食总需求为10500亿斤左右。同时,国家的粮食储备充裕,随时可以释放储备以满足市场需求。可见,粮食的供求格局并不是引起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综合来看,当前粮价上涨主要由于以下因素:首先是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涨。今年,大多数省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意味着人工工资的增加,而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雷竞技ap官网入口 中劳动工资成本上升也非常明显。另外,今年以来,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普涨局面,自然会在农产品价格中有所体现。其次,今年前7个月,整个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处在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尽管其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比较有限,但会令人产生秋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产品收购、储存、营销等领域,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第三,农产品价格上升给农民带来惜售心理,部分经销商和粮食加工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囤货行为。第四,我国部分粮食产品的自给率较低,大豆自给率只有30%左右,植物油自给率也在40%左右。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上涨可以很容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由此看来,以粮食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是因为供不应求,而是由于其他商品或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才导致而成。粮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和表现,是物价全面上涨的链条之一,而不是物价上涨乃至通货膨胀的肇始。

二、流动性过剩是通胀压力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的通胀压力归根结底在于过多的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逐步解释。

第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体现在哪里?

首先,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M2增速都是相对高的。全年的广义货币供应M2或将大幅上升19%,超出央行设定的17%的目标。其次,我国的M2/GDP一直较高,近些年更是不断攀升。从相对比例来看,我国目前的M2供应量约70万亿元人民币,是GDP的200%以上。相比较,美国的M2占GDP的比例只有60%.有不少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货币超发之谜。一些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不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足,不足以吸纳超额的货币。一些人认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阶段,一些尚未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源如矿山、土地等,需要体现出自己的货币价值,但在未来阶段才计入GDP,所以才形成M2/GDP不断升高的局面。尽管关于我国的货币超发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而言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人民币供给存在过多的问题。

另外,根据观察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物价上涨不仅仅局限在食品上。近几年,随着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房屋租赁和居住类相关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在美国的CPI统计指标中,居住类占42.1%,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也会按照折价率在CPI中体现出来。但居住类在我国的CPI中所占比重却很小(仅为13%),因此其价格的快速上涨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出于资产价格波动较大、很难统计等原因,国际惯例并不将房地产价格计入CPI统计之中,但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房地产价格以及房屋租赁价格的上升,也是一个反映市场上流动性状况的很好的指标。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出现流动性过剩?

首先,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出现了天量信贷。全年9.57万亿元新增贷款,比2008年增长了70%以上。大量信贷使得市场上充斥着易得而廉价的资金。同时,由于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自2010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下半年,尽管经济增长势头较为强劲,但为了适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主要侧重于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迟迟不愿加息。10月20日的加息是三年以来的首次。而自去年开始,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已陆续加息,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较有效地冻结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但一年期存款利率真实值为负值导致居民的存款缩水,导致储蓄存款大规模从银行向股市和楼市搬家。

其次在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零利率政策。由于经济复苏缓慢,美欧等国一直实行接近于零的利率政策,美国还先后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被认为是过剩美元的首选之地。美元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市场。近几个月关于热钱在香港集聚,伺机进入大陆的报道更是印证了这一判断。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占款大幅上升,而由于未能很好地冲销,使得货币供应出现过量现象。据不完全估计,外汇占款被冲销的比例仅在三分之二左右。

第三个问题,流动性过剩是如何转化为通货膨胀的?

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西方主流货币政策理论中广为信奉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但在我国,却衍生出种种不同的理论来,包括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型、输入型等。近两年,人们也开始逐步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以上种种类型,都脱不了弗里德曼理论的窠臼。

所谓“成本推动”,一般指工资上涨或初始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这二者可能已经是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后者则是过多的流动性所推动的。“需求拉动”中的需求,是有购买力支持的真实需求。也就是说,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有流动性的支撑。“结构性通胀”更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实是一个无意义的创造。试想,货币如水,央行超发的货币总是会先进入某些行业、某些社会群体的手中,体现为与这些行业、群体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随即过剩的流动性开始向各行各业蔓延。一些处于货币流通末端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上涨自然会滞后,从而体现出结构性不均衡特征。对于“通胀预期”来说,人们产生一致而强烈的通胀预期的理由,同样是对货币过度供给的预判和担忧。

流动性过剩并不必然立即体现为通货膨胀。我国在进入新世纪的前几年曾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表明如果经济增长能够化解和吸纳新增加的货币供应,则可以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流动性过剩通过成本上升、需求扩大、通胀预期等途径体现出来,则最终会体现为物价的普涨,只是上涨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如果不能认清物价上涨背后的真正推动力,还在用结构性等表象原因来解释,可能流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结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错失应对通胀的大好时机。

三、应对通胀不能过于依赖食品价格管理

自10月份CPI超过4%以来,中央政府密切关注通货膨胀走势,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干预物价。几大部委从16个方面着手,通过加大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打击各种违规行为等措施,来降低物价上涨压力。这些措施可以产生短期的效果,但长期效果非常有限。而且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可能导致价格信号失灵,在保护了市民等一部分群体利益的同时,损害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另外,既然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抑制食品价格上,只会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而在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上,应该看到,居民直接感受到的是超市或其他销售渠道销售的成品粮价格上涨,而实际上原粮价格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大部分的价格上涨体现在流通和销售环节。这从前些天中储粮拍卖储备粮流拍可以得到佐证。因此,今后行政手段的着力点仍应放在流通环节和扩大储备投放上,不能人为地限制和降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举报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