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一滴香”滴出了食品安全几多病灶

2010-10-15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800 0


只需滴入一两滴,一锅清水立马就能变成鲜美的高汤,它的名字叫“一滴香”.

近段时间,各地媒体都在报道这种食品添加剂,而前日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更是将“一滴香”推上风口浪尖。 “离开调味肉精,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菜了。”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厨师致电本报揭露,现在多数餐馆、饭店不仅使用“一滴香”,而且使用各种调味肉精,尤其是那些小饭馆,很多厨师已经离不开这些调味品了。(《海峡导报》10月12日)

自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焦点访谈》,将“一滴香”内幕揭开后,一个魔术一样的“清水变高汤”的餐饮潜规则,一个被集中曝光含致癌有毒物质的食品添加剂,终于浮出了水面。眼下,由于国内媒体舆论的密集跟进,“一滴香”继续发酵,已演变成一起重大的公共事件。

倘若我们打开搜索网页,输入“一滴香”这个关健词,有关曝光的新闻、推销的广告、厂家的介绍“满天飞”.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起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多角度地反思和梳理,笔者愿意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食品公共事件,来深入探究“一滴香”滴出的食品安全几多病灶,进行一番归纳与总结。

食品警告要“等”.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发布相关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在监管部门收集到安全问题信息后,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消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发布相关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醒。试想,在如此众多环节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以“维稳”名义,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安全警告总是姗姗来迟。

检测标准凭“拖”.据网友爆料,“一滴香”最早起源于餐饮业竞争激烈的广东,1995年,一些武汉酒楼聘请的广东厨师才将“一滴香”带入了武汉。这意味着,“一滴香”已至少存在15年了。可是,现在,我国对“一滴香”,依旧没有添加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质检部门不是不想向公众及时发出安全警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我国1996年出台《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禁止将“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但10年后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国家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正是由于中国的检测标准滞后,这些含添加剂的食品,常常在出现安全问题后,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

食品监管靠“爆”.回顾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从苏丹红、阜阳劣质奶粉、到红心鸭蛋、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奶粉,以及现在正在流行的烤鸭油、洗虾粉、“鱼激素”等等,数不清食品添加剂或清洗剂,不断吞噬着公众的健康与生命,食品的安全底线一降再降。细心的人容易发现,几乎所有事件都是先被业内人士或网友爆料、媒体曝光,公众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暴命后,食品监督才会进入角色,走进监管战场。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凡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包括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等。显然,这一条款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督关口前移,安全评估由“事后”变“事前”,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僵化的监管模式,而且也有利于扭转食品监管部门总是慢半拍的局面。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