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土特产不“土” “枸杞之乡”强化产业科技“芯”

2023-02-21 经济参考报 425 0
  今年春节前后,宁夏枸杞迎来销售高峰,枸杞深加工品受追捧甚至卖脱销。记者走访了解到,大健康时代释放巨大的养生滋补需求,年轻人成为当前养生消费主力军,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枸杞不再专属于中老年人的“保温杯”,越来越潮流化、功能化和个性化。宁夏作为中国“枸杞之乡”,近几年强化产业科技“芯”,真金白银支持龙头企业进军精深加工,在激烈的养生保健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助跑“免疫力”
  枸杞深加工品受追捧
  “太火爆了,今年1月份的销售额创公司历史新高。”宁夏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国旺告诉记者,今年的行情出乎意料,“网红”产品“枸杞原浆”在1月5日就已卖断货,“我们按往年销量提前备的货,原计划至少要卖到2月5日元宵节过后的。”更让他意外的是,一款以枸杞提取物为原料,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在线下门店也十分紧俏。
  枸杞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滋补品,也是宁夏最负盛名的土特产,其养生保健作用广为人知。随着人们对“免疫力”的高度关注,催生了强烈的滋补需求,加上节日对市场的刺激,今年春节前后,宁夏百瑞源、沃福百瑞、华宝、早康等枸杞龙头企业均迎来一波销售高峰。
  宁夏沃福百瑞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除了自销,还做代加工。“公司生产设备原来是三班倒,自去年12月以来基本上24小时不停,订单供货周期从40天极限压到20天。”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马利军说,这种热度延续到了复工复产后,在物流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一些原本应该在2月底补货的客户,2月初就提前下了订单,“说明对市场有信心,能卖得掉。”
  记者观察到,养生滋补品不再专属于中老年人的“保温杯”,而呈现出“零食化”的特征。在今年的销售高峰中,最走俏的不是传统的枸杞干果,而是以枸杞原浆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枸杞原浆是由枸杞鲜果打碎萃取而成,大多是独立小袋包装,“颜值”较高,开袋即饮,携带方便,省去了泡水、炖煮等麻烦的程序,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懒系养生”的需求,尤其受到城市上班族的青睐。
  从“吃”枸杞到“喝”枸杞,产品形态的创新大大释放了产业红利,枸杞原浆的价格是同等数量干果的3倍左右,目前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主力产品。“枸杞原浆在我们总销售额中占比40%,今年初的热销其实也是这两年新产品市场培育的集中爆发。枸杞产品不同于一般农产品,需要长期食用,因此复购率很高,这次也有很多老客户囤货。”张国旺说。
  从卖原料到“高值化”转型
  事实上,近10年来是中国枸杞产业规模增长迅速的10年。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0年,全国枸杞总产量由19万吨左右增长到44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0.3%,枸杞主产区从宁夏一枝独秀变为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四强”并进格局。
  宁夏地域狭小,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基地规模化发展空间受限,从2020年起宁夏就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大力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研支撑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带动向“高值化”转型。
  研究表明,枸杞中富含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保肝、明目、消炎、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传统枸杞制干只有6成能加工成干果,剩余4成浪费了,榨汁或提取有效成分可以把枸杞吃干榨尽。”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祁伟说,更为重要的是,宁夏通过精深加工能打破地域界限,大量加工周边产区的枸杞,不仅对宁夏,对全国枸杞产业发展都起到带动作用。
  然而,宁夏枸杞企业科研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有限,如何翻越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壁垒?2021年宁夏建成首个“国”字号枸杞研究院,借东西部科技协作,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宁夏百家枸杞企业,紧盯市场需求开展高值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1年,中国枸杞研究院与宁夏12家枸杞企业签订了相关产品开发的项目合作协议。例如,百瑞源目前正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研发一款防治老年人视网膜黄斑变性的保健品,该公司研发主任杨丽丽告诉记者,此项目公司投入1100多万元,政府配套支持了445万元,“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研发端发力,宁夏还在生产环节给予企业支持。据祁伟介绍,去年宁夏共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约4000万元,对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和质量检验检测设备的企业进行奖补,去年全区共新增40条精深加工生产线。截至目前,宁夏枸杞食品、保健品、中药饮片等精深加工产品已达10大类100余种,枸杞鲜果加工转化率达30%,综合产值较上年增长10%。
  热销背后的冷思考
  进入大健康时代,养生保健成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新华网去年推出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营养品市场终端有超过2600亿元市场规模,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3200亿元。枸杞深加工品让“土特产”焕发新活力令人欣喜,但业内人士表示,热销背后仍需要一些冷思考。
  ——养生需求日益旺盛,枸杞企业能否“稳稳”应对?今年初突如其来的销售高峰,也是对枸杞企业产能、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一次考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提前采购的包材用完,上游包装供应商临时供不上包材和配件,来不及加工半成品库存,面对不断涌来的订单问询只能“望洋兴叹”。在电商销售占据“半壁江山”的今天,一次头部主播带货就有可能“爆单”,销售的不可预测性加强,企业应该拓展供应商渠道,提升应对急单的能力。
  ——养生赛道日渐细分,枸杞产品能否跑出新成绩?各方数据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当下养生消费主力军,新的养生群体已催生出全新的消费格局,需求更多元化和个性化。而当前以枸杞原浆为主流的枸杞深加工品,在配方、包装和功效上雷同,未体现出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大部分枸杞加工企业都在食品的‘天花板’下求生存,存在恶性竞争。”祁伟说,宁夏枸杞是唯一列入《中国药典》的枸杞,应守住道地优势,借助“宁夏枸杞”地理证明商标和产品溯源体系,开辟中药材新赛道。
  ——养生行业竞争激烈,枸杞品牌的市场渗透率有多少?全国枸杞行业还未形成一个头部品牌,对消费者的认知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枸杞原浆受到消费者认可,相较于其他大品牌滋补品,原浆在整个市场的渗透率仍然非常低。“枸杞不是日用型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本身有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资金和人员。西北的枸杞企业普遍小而弱,品牌运营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短缺。”马利军认为,当前企业急需要走出去,与发达地区电商、经销商、分销商等合作,铺设渠道让产品更快速地触达更多消费者。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