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一个个现代化农村新社区“落地生花”

2022-10-11 东方城乡报 244 0
  近年来,松江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宅基地平移,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2018年6月,作为上海市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泖港镇黄桥村成为全市首个以整村规划来设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村。随后,“黄桥模式”在松江不断得到复制。如今,在新浜镇南杨村、石湖荡镇东夏村等,白墙黛瓦的新民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个现代化农村新社区“落地生花”。
  村内平移:
  农村宅基地改革新模式
  2018年11月,黄桥村首期农民集中居住点奠基仪式上人头攒动,该村“双试点”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农民村内平移,实现集中居住,这在松江尚属首次。在此之前,佘山镇、小昆山镇、新浜镇等均采取农民进镇上楼的方式。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不过到了2019年10月,一期房屋交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满意,没报名的都抢着报名。”黄桥村村民俞道弟回忆道。项目启动前,村里广泛征询了村民意见,在施工过程中也给予村民充分的参与权。黄桥村的集中居住点呈“丁”字形,建筑外观采用白墙黛瓦、观音耳等设计,富有江南风情,同时也体现了松江传统民居的特色。房屋内敷设了水、电、燃气管网,村民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田园风光。
  据了解,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由市、区财政补贴。建房费用扣除政府给予的宅基地节地、建筑风貌管控奖励等,村民只需承担一小部分费用。目前,黄桥村“双试点”已基本完成,在最大程度保留乡村肌理、乡愁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了“北林、中田、南园”的总体布局,477户农民房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目前,泖港镇在“黄桥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的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曹家浜村和曙光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跨村平移:
  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探索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黄桥模式”后,松江农村宅基地平移归并多点开花。2019年,南杨村、东夏村获批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借鉴“黄桥模式”,两村也把农村宅基地平移归并作为相对集中居住的主要模式加速推进。
  其中,南杨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涉及160户村民,新建农房有18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两种规格,房屋为三层联排,整体风貌为新中式风格,新社区内布置有健身器材、绿化小品,力求最大限度满足村民居住需求。东夏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涉及472户村民,新建农房保留乡村肌理,体现江南风貌特色,彰显富有活力的石湖荡历史文化风貌。
  “我们家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外墙剥落,内墙渗水。本来是想翻新的,结果遇到了平移的好政策,省下了不少钱。如今一家人住上了三层楼的小洋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村民张建瑛喜笑颜开。
  之后的两年里,泖港镇曹家浜村、曙光村,叶榭镇东石(兴达)村、井凌桥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其中,东石(兴达)项目平移至兴达村归并点位,共涉及751户村民。这是松江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的首个跨村平移案例。
  跨村平移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整合,归并平移节地率达到25%以上,通过土地减量,预留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释放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为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同时,集约资金使用,针对平移归并项目,市、区两级明确了基础设施配套补贴、节地补贴等多项补贴标准,对实施镇而言,比起进镇上楼的资金压力较小。此外,集约配套设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社区服务站、中心卫生室、幸福老人村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乡村公共空间,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村庄布局,促进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