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钧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今年暑假,滁州学院青年学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继续开展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生态、乡风、乡村治理等方面,为获悉中医药基础的扶持优惠政策和振兴中医药应该具备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更好切实有效地振兴中医药,给广大正在研究振兴中医药的研究者和政府有关方面提供一些即时有效的资料。长达七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小队以有着“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美称的亳州市为活动地点开展了“赴亳州市振兴中医药的社会基础调查”实践活动,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很想再喝一碗亳菊茶。我想念亳州的风。
雨后,电脑闪烁着令人疲惫的荧光,敲击键盘的动作也逐渐慢了下来,使劲眨着酸涩的眼睛。最后我泡上了一杯菊花茶,蜷缩着的菊花挤挤挨挨地升腾、旋转、舒展,然后一朵朵地盛开,顺着雾气氤氲的,百转折回的茶香混着这么一丝难以察觉的苦,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潮和红灯酒绿霓虹点缀的都市风情一瞬间消弭,霸道的香气把人又拉回了那些药香弥漫的日子。
6月17日清晨,赴亳州市振兴中医药的社会基础调查实践小分队从滁州学院出发,在有着“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美称的亳州市开启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活动。秉持着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中医药这一主题,团队为获悉中医药基础的扶持优惠政策和振兴中医药应该具备的社会基础和条件,给广大正在研究振兴中医药的研究者和政府有关方面提供即时资料。身为队长从前期联系导师、考察选址、商议筹备、到最终展开行动,临近期末考,小队与时间赛跑,在紧凑的时间内征集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查找文献、撰写申请、联系单位...直到最终获批院重点,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看着批红的项目,再多的艰辛、再多一边查找文献一边复习函数头脑昏涨的日子,突然释然,只想起月亮从东墙挪到西窗的皎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摊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子钧 摄
背上行囊,跟往日不同,这次我们的目的地不是熟悉的小巢,而是一个只在电脑里出现过的陌生城市;打交道的不是熟悉的亲人,而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正逢高温,几乎白炙的日头烘烤大地、也灼烧着我们的勇气,我几乎看见它扬着眉毛,挑衅地向我发难,社会实践不是凭空想象,振兴中医药也不是口头空谈。我们拿着介绍信鼓起勇气踏进了此行第一个目的地:全球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按照事先的明确分工,团队很快为调研做好了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像销售商和前来消费的顾客一些提出相关问题来了解目前中药市场的基本行情和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中医药行业的张力和约束力。从拿着收音器磕磕绊绊向第一个路人发出邀请,到一行人从容地按部就班开展采访工作,同在安徽,热情的亳州人和相近的乡音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最后团队还跟着跟随一位消费者进行中药材采购,真实体验中药材的挑选、购买环节,感受到了中医药交易过程的专业性和乐趣。
在那之后,我们又搭乘出租车赶往亳州种植基地十八里镇,了解到我们是来做社会实践的学生,司机叔叔在将近四十分钟的路程中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亳州的中草药种植部署情况、还向我们大力推荐了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这四大亳州药材,最后我们到达目的地,司机师傅还贴心的把我们带到了中药材成片种植最集中的国家现代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综合示范基地——蒋李新村。据接待员介绍蒋李村近年来,托花海大世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注重挖掘乡风民俗精髓,积极打造休闲乡村游,以特色芍花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现。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亳州)芍花节,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依靠中医药特色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
走过田梗,大片大片的药苗舒展着梗叶,自动化的喷水装置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据之前搜集的文献显示散户种植、分散经营是亳州中药材一直以来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难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眼前现代化的种植器械确实让人吃惊,接待人笑着告诉我们这里2018年成立了“亳州市谯城区蒋李村花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企业用工提供便利,结合企业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吸引协和城、同仁堂、三义堂等16家企业投资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带动360余户农民进行现代化药业种植。望着日头下接待人热汗淋漓下欣慰的笑脸,我知道农民幸福生活指数在不断提高。
阳光依旧刺眼,而我们每个人的心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沉静,平和。亳州这座城从古至今也许都浸泡在药草香中,去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带走一缕药香,抚慰着现代生活中快节奏的灵魂。访谈按计划进行中,我们前往亳州市谯城区各中医院及中药科室、诊所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这条链接中药商、中间商和消费者路线是团队前期花费较多心血依托当地中草药直接面向群众设计的高效调研路线。此时屋外阳光灿烂,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和蒸笼一样氤氲的日头一齐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科室里,只有屡屡药香,只有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针对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接收度,据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院长助理李先生向我们介绍:”从原来不足百人,现在每天中医门诊量达到300多人,我们每天的中医中药的这个饮片在8万块钱左右,有这么多的人群,认中医,信中医,接受中医的治疗和保健服务,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推动了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建设和发展。”通过访谈报告,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到人们对中草药的认识、疫情当下中草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了解了消费者和医院销售方两大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面对中医药产业方面相关问题、接受度和行业现状。我们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努力,号召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养生亳州建设,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建成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名院名科,切实振兴中医药。
呆久了空调屋,一周与阳光直面接触,心态从最初的质疑,到坚定信念,带领团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完成调研工作。药香扑鼻的仲景经方养生药浴、随时可供饮用的中医养生茶、古色古香的中药讲堂室、热情的亳州人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医元素充沛的安徽省亳州市,从此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见证我成长、净化我浮躁心理,即使不是故乡,读了也会怦然心动,黯然思念的故土。
图为团队成员抵达亳州康美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子钧摄
来到这,揣着一颗探索求真的心:离开这,带走一缕药香的牵挂。“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振兴中医药,青年一代义不容辞,团队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也为振兴中草药发展提供即时有效资料,对今后中草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赴亳州市振兴中医药的社会基础调查实践小组不虚此行。就让我们团队的努力化作药香随风弥漫,抚慰更多的灵魂和身躯,我们相信梦想到达的地方,暖风裹挟药香脚步也能到达。(通讯员沈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