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卫生部、工信部、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生鲜乳品抗生素残留量管理的公告》,公告第一条称,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等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自即日起,各乳品生产经营和餐饮企业应当停止“无抗奶”生产经营活动。自2009年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开始依法查处。
此公告一出,犹如在业界扔下一枚重磅炸弹,各种言论纷起,一时之间矛头指向“无抗奶”。在此,笔者也有话要说。
“无抗奶”,即不含抗生素的牛奶,是相对“有抗奶”而言。当奶牛患乳腺炎时,会为其注射抗生素治疗,经过抗生素治疗的奶牛,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牛奶会残留少量抗生素,这种奶不能作为食用奶原料进行加工生产。“无抗奶”就是指用不含抗生素的原奶生产的奶制品。
照此而言,“无抗奶”应该是好的,应该推广,也是国际上的通行标准。而六部委为什么要叫停呢?因为许多“无抗奶”有虚假的成分在里面,有的所谓的“无抗奶”是由经过添加了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不属于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的有抗奶而来。
笔者认为,如果企业所标的“无抗奶”或“不含抗生素”确实是真的无抗,其实有相应标识也无可厚非,就如“QS”,应该成为一个保证奶制品质量的基本。如都能真的达到“无抗”,那就是消费者的福了,若是这样,加与不加“无抗奶”的标志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相关部门要求禁止标识“无抗奶”是为了防止有假的、添加了解抗剂的“无抗奶”,是为了规范市场,但从奶业的发展来说,对于“无抗奶”的管理也不必因噎废食。毕竟“无抗奶”才是发展趋势,也毕竟有真正负责任的奶企在生产真正的“无抗奶”。不能因有一些可能(或经证实)存在的问题,就对整个行业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
另外,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除了发布这个禁止的公告外,是不是更应该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呢?笔者不是从事食品检测的,不知道是否可以通过检测查出原料奶是确实不含抗生素,还是添加了解抗剂而检不出?如果是真的像有的企业所宣传的在“无抗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严格进行抗生素残留的检测,那这种行为应该是得到鼓励的。如有问题,相关的监督检测部门应做的绝不仅仅是发布一纸公文,更应该做的是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着力解决:加强奶源的监管能力,修订现行标准,提高检测能力,从根源上杜绝收购、加工抗生素残留原奶;一旦发现问题,即严惩不怠。
对于现在标有“无抗奶”或一直在切实推广“无抗奶”的企业来说,也大可不必喊冤,称企业将要受到多大的损失。加大检测力度,生产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本来就是食品企业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用不含抗生素的原料奶生产无抗奶,是保证牛奶安全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门槛,不应成为企业的“卖点”、“销售噱头”,更不可能成为竞争中的“撒手锏”。像某企业负责人所言:“虽然抗生素不是国家必检指标,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对抗生素进行检测。”正确的做法应该保持,而不应因“卖点”失去就投机取巧,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很重要。而对于那些以前使用过解抗剂的企业来说,应该警醒了,国家必定会相应地加强监督检测,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在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国家相关规定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任何不法的作为都将无所遁形。
对于媒体来说,媒体的态度和导向对读者会产生很大影响,就如此次公告,叫停的是“无抗奶”宣传,而不是叫停“无抗奶”本身,公告第二条就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禁止销售、收购和加工尚在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产的以及其他不符合法规标准的生鲜乳,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叫停“无抗奶”报道把一些消费者给弄晕了,甚至有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以为只要是“无抗奶”就是问题奶。当然笔者认为公告本身的说法表述也不完善:“自即日起,各乳品生产经营和餐饮企业应当停止“无抗奶”生产经营活动。”难道是要让企业来生产“有抗奶”吗?所以此六部门的公告虽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让一些消费者产生疑问,直犯迷糊,有一位网友就发表评论:国家好心办坏事,本来乳制品企业表明无抗是证明自己的产品没问题,但国家机构宣传方式不正确导致消费者认为标有“无抗奶”的就是质量不好的产品了。这也对媒体的宣传方式方法提出了要求。
当然,保障食品(乳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自律是必须的,但我国乳制品行业要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仅仅依赖企业自律还远远不够,标准的制定以及行业相关配套政策的真正实施到位,才能使乳业摆脱“巴氏奶”与“常温奶”、“有抗奶”与“无抗奶”的纠缠。当一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及相关的各个行政部门都能够做到为着一个目标奋斗,不屈从于利益集团,不受制于权力制衡,那这一天的到来,也就是中国乳业真正健康、有序、阳光化发展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