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这群“姜博士”让高温高湿地长出高品质姜

2021-10-11 科技日报 521 0
  重庆市的永川黄瓜山脆姜远近闻名,不过也面临着高温高湿、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的困扰。重庆文理学院有支“姜博士”科技特派员团队,这支队伍从事生姜生产研究,保障生姜产业健康发展,让生姜成了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又接了50箱的订单!”初秋正是生姜收获的季节,中秋前后,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村四组的农民阳正刚忙着处理来自各地的订单。因为他的生姜品质好,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特产,礼品装一箱售价可达100元,仅在朋友圈销售都供不应求。
  永川黄瓜山脆姜远近闻名,不过也面临着高温高湿、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的困扰。阳正刚的生姜成为高品质特产,得益于重庆文理学院的“姜博士”科技特派员团队(以下简称“姜博士”团队),这支队伍从事生姜生产研究,保障生姜产业健康发展,让生姜成了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攻克难点,培育生姜新品种
  “你看,这个姜挖出来快有我小臂长了,一串有好几斤,产量比一般的高两三倍。”阳正刚笑着说,他是“姜博士”团队的铁粉,有啥新品种他都最先种,同时严格按照“姜博士”团队的标准要求种植,地里的姜一年比一年长得好。他说,家里有3亩多地,一年种姜的收入就有十几万,收益比以前翻了近一倍。
  黄瓜山脆姜一直是永川特色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品牌,具有上百年种植历史,不过受高温高湿的影响,该区域生姜生产存在现有品种丰产性差、抗性弱、连作障碍突出、耕作技术落后等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的教授姜玉松是“姜博士”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作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他带领团队一直开展高温高湿区生姜关键技术的研究。
  姜玉松说,生姜是重要的调味品和蔬菜,我国的栽培面积、产量居世界首位。长江中上游具有适宜生姜生长的天然湿度和寡照条件,川渝地区成为生姜品质最好的产区。不过,因为该区域阴雨寡照的气候通常与高温高湿叠加,导致病虫害易发、频发,难防难治,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发展。
  对此,在重庆和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下,姜玉松和团队一起历经10余年攻关,培育出了新品种“渝姜3号”。它不仅是首个适于高温高湿区栽培的四倍体生姜新品种,也是同时具有丰产、抗病、优质等特性的优良新品种。
  “经过测产,‘渝姜3号’每亩平均产量达4200多公斤。”姜玉松介绍,他们运用了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倍性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从上千个变异材料中选育了适宜高温高湿区栽培的首个高产、高抗、优质四倍体生姜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还具有高抗姜瘟病的特性。
  创新方法,不让病虫害侵扰
  提到生姜的种植,最让种植户头疼的问题便是病虫害问题,特别是姜瘟病,会让生姜减产30%,甚至绝收。姜玉松说,这时候就需要科技特派员发挥作用,解决种植户的难题。
  “我们育成的新品种不仅具有高抗姜瘟病的优势,而且还创新了一系列种植方法,对种植户的生产进行有效保障。”姜玉松介绍,这是一套保障高温高湿区生姜安全生产的技术体系。“姜博士”团队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和气温双重识别技术,开发出首个生姜茎叶病虫害图像识别和姜瘟病株原位监测等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使得姜瘟病、姜炭疽病、姜螟虫害的识别准确率和及时率较人工观测有了大幅度提高。
  “姜博士”团队的试验田和传统田不一样,田被挖成纵横交错的方块。“生姜需要水,但又不能泡水,这样深沟开箱的方式,有利于大雨时排水,避免生姜发病。”姜玉松说,这是“姜博士”团队在研究了生姜抗逆决定因子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梯度排水、土壤微生态菌群优化、光质调控等系列创新技术。
  科技特派员们指导种植户应用“渝姜3号”和安全栽培技术,在永川黄瓜山、丰都包鸾等地连续5年在同一地块种植生姜,观测到的姜瘟病发病率低至6%,较传统栽培降低了20多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高温高湿区生姜生产风险可控。
  同时,“姜博士”团队还针对南方高温高湿区山地多、土壤黏性重等特点和生姜农艺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优势,研发了生姜“钻穴覆土机”“可调收获机”等系列小型省力机械,并规范了宽窄行播种、有色膜调光、低损采收等生姜机械化生产农艺标准,提高了生姜种植生产效率、降低了劳作成本,推进了南方高温高湿区生姜生产的机械化进程,有效解决了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导致的“谁来种姜”“怎么种姜”难题。
  据了解,2017—2020年,“渝姜3号”在重庆、四川等地累积推广26.02万亩,产值55.15亿元,节省化肥农药及人工费2.51亿元,新增利润10.04亿元,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上游高温高湿区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