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捞、装箱、加冰、转运,陈言营每天从早忙到晚,累是真累,可心里也是真甜。经过近8个月的外海养殖,104口深海塑胶网箱中,大黄鱼长得肥美。
“35元一斤,这价格往年不敢想。”陈言营嘴上说着,手里忙活着。这里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放眼望去,深海养殖的蓝色塑胶浮标整齐排列,一派“海上田园”风光。
水净鱼肥人欢笑,得益于宁德市2018年起实施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清退禁养区渔排近27万口,升级改造标准渔排近56万口,清理废旧渔排22万口……一个个数据背后,是宁德践行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修复改善水环境
陈言营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两年前的照片:近处,陈言营手持网兜,不远处,海面上漂着许多木板、泡沫塑料浮球和塑料瓶。
“水环境不好,大黄鱼患病率高,鱼价最低时跌到每斤12元,保本都难。”陈言营翻开之前的账本说。
那时候,这不只是陈言营一个人的遭遇。因为沿海养殖规模盲目扩张,有着“海上天湖”美誉的三都澳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你看,传统网箱密密麻麻,1.8万公顷的养殖区饱和,3.5万公顷的限养区、1.8万公顷的禁养区也被挤占。”手指2017年的卫星航拍图,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梁敏生介绍。
2018年8月,宁德在清退藻类养殖和清理航道的同时,实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5亿余元,清退禁养区渔排近27万口,升级改造标准渔排近56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清理废旧渔排22万口、海漂垃圾近7万吨、泡沫塑料浮球456万个。
陈言营主动报名参加首批整治。看着渔排被拖上岸、切割、分解,他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心疼那是假的,但近岸养殖越养越亏,早晚得换地方。”
好品质换来腰包鼓
一条清蒸大黄鱼,颜色黄亮、条形优美。这是陈言营的午餐,“别小瞧了这顿饭,到饭店起码价值上百元。”
这条鱼贵在哪儿?指着沉入海中深达6米的塑胶大网箱,陈言营道出其中奥秘:“养殖水域越深,洋流越急,水质越好,大黄鱼活动范围越大,不断游动‘增肌’,鱼肉更加紧实美味。”
作为首批退养户,陈言营在三都镇礁头村拿到了海域使用权证,竞得10亩养殖海域。去年,他投入7万多元,在离岸3公里的可养区投下104口深水网箱。因为养殖面积比先前缩减了一半多,陈言营心里没底。担心收入减少,他辞退了两个人。
谁承想,几个月过去,陈言营直呼后悔。大黄鱼肉质迅速提升,也很少患病,价格一路上涨,陈言营忙得团团转。
今年大部分时间,大黄鱼价格稳定在每斤35元左右。近30吨的捕捞量,给陈言营带来200多万元收入。“水净了,鱼肥了,产量虽然少了,但价格上去了,总收入翻了一番。”腰上挂着两把车钥匙,陈言营如今底气十足,“今年专门请了12个人来帮忙打理。”
与白基湾海域相望,宁德市霞浦县七星海域,宏邦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发展有限公司的数十口深水塑胶大网箱里,养着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海参。
“以前也养过海参,但水质差,养殖成功率不高。”公司负责人董华说,现在短短4个月,海参的单个体量就能长到4倍以上,“100多万元的净利润,让公司扭亏为盈。”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截至2019年底,宁德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58.58亿元,同比增长4.8%;水产品出口创汇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25.4%;渔民人均收入达24809元,同比增长14.2%。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说话间,陈言营手机铃声响起,“稍等啊,我马上去接你们!”
不一会儿,冲锋舟上多了几名扛着摄影器材的摄影爱好者。陈言营掌舵出海,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追寻海鸟的踪迹。“每天三四趟,一趟船费就能挣500多元。”
随着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推进,这片蔚蓝的海域正由表及里发生着变化。今年11月中旬以来,蕉城白基湾海域、福鼎前岐双屿、店下巽城多处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身影。在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各种鸟儿翔集嬉戏。
“村里一半以上的养殖户兼职经营起‘快艇游’,加上渔排上的海鲜‘大餐’,旺季时人均一天能多收入2000元。”蕉城区三都镇礁头村村委会主任林晓明说,好生态让渔民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路子。
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在白基湾海域养殖大黄鱼30多年,最近他把心思放在了购买航拍器材上。
“70岁玩摄影,您开玩笑啊?”宁德海投公司董事长陈仕舜在一旁打趣。
“你不懂,我渔排上的8间民宿每天都住满了,年轻人喜欢用航拍,这又是个好生意!”尤维德说。
如今,整个三都澳区域旧貌换新颜。宁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世雄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整治不能歇歇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宁德将久久为功,通过探索渔旅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