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 生态扶贫 绿富同兴

   2020-06-08 山西省政府2380
   生态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如何互促共赢,是一道时代考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互促双赢的路子。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这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交给山西省的重要使命。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指引山西省绿色发展新方向。
  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攻坚战”
  山西省贫困集中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长期以来,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既要生态治理又要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怎么解?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紧扣省情贫情,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攻坚战”的重大战略。
  新思路需要新举措。相关职能部门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举措、项目优先布局、资金重点倾斜、深化督导服务,全面推进生态扶贫落地生根;各市谋长远之策,寻固本之举。
  吕梁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脆弱区。两个战场,都是硬仗。
  重压之下,吕梁市创新机制,通过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60%以上贫困群众参与,通过变招标为议标的方式,将造林任务安排给合作社,让贫困群众在造林绿化的过程中增收致富,有效串联起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
  探索生态扶贫,岚县是吕梁的先行者。6月的岚县,层层梁峁上,片片翠绿。这是大山的色彩,更是生机与希望。
  在界河口镇会里村群众眼里,马兰柱是个“绿化高手”。2016年,他第一个“吃螃蟹”,组建了“林得财”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承接购买式造林1500亩,社员人均增收5000多元;自己干,政策帮,这几年合作社茁壮成长,业务拓展、效益多元。
  回眸过往,马兰柱感慨万千。他说,以前种树都是工程队干的,找的是体力好的后生们,岁数大的没人雇。造林专业合作社搭建起群众参与生态治理、获取劳务收益的平台。“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是山绿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一花引来百花香。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3年完成造林820多万亩,获取劳务收入11.25亿元。
  2018年11月,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山西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山西经验”变为了“全国路径”。
  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山西省通过坡耕地改造、建设淤地坝、治滩整地等方式,提生态颜值,壮脱贫筋骨。
  右玉是“右玉精神”的发源地,是“两山”理论的实践地。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黄沙漫天。如今,打好“生态牌”的右玉已是塞上绿洲。
  李云生算是当地的水保大户。17年来,他引水上山、植树造林、修田造地,投入近600万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7年后,山上层峦叠翠,山下林草丰茂,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右玉县水利局局长李永亮看来,水土流失治理“锁”住了这里的山和水,让绿水青山成为广大群众的“幸福靠山”! “厚植生态底色,做足脱贫成色。”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实施生态扶贫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也是攻坚深度贫困的有效路径。创新生态扶贫机制,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增强了劲头。
  打造项目联动兴林增收的新模式
  ——构建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让生态产业成为脱贫新业态、增收新渠道
  推动生态扶贫,关键是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通过3年的实践,生态与脱贫的“双赢”局面已生动呈现出来。统计显示,生态扶贫惠及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多亿元。
  可喜数字的背后,是一项项落地有声的具体行动。
  退耕还林奖补、荒山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值提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政策性收入、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森林管护就业让贫困户挣薪金。
  48岁的闫晋军,曾是娄烦县娄烦镇范家村的贫困户,为了生活东奔西走。
  如何甩掉“穷帽子”?闫晋军是愁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底,经过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镇政府考核面试,闫晋军成了一名护林员,每年可收入1万元。
  每天一早,闫晋军戴上红袖标,背上干粮,开始巡山护林。春季气候干燥,检查野外乱用火情况是他的重点工作。
  在闫晋军心里,护林员不仅守望着一片片的绿色,保卫着一方生态,也守护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说,在家门口当护林员,赚钱顾家两不误,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58个贫困县聘用3.08万贫困护林员,年均工资7000多元。
  特色林产业铺就脱贫绿色路。
  安泽拥有丰富野生连翘资源。进入4月,连翘花竞相怒放,群山尽染、遍地金黄。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地的策略是在“连翘花”上做延伸,在“连翘叶”上求突破,在“连翘果”上深挖掘,让小连翘“撬”出大产业。目前已开发连翘茗茶、连翘食品等一系列产品。村民们戏称,家有连翘树,不愁儿媳妇!
  在冀氏镇马寨村,只要有空,60岁的张天柱就到山上查看连翘长势。今年3月,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这让老张满怀憧憬。去年,他靠采连翘叶收入近2万元。
  懂“绿”护“绿”用好“绿”。在山西省一大批乡村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发展林下种养、康养旅游等生态产业,让每一片林地变为群众的“绿色银行”。
  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高。
  绿色吸引力,脱贫新动力。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大河村聚焦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23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带动周边千余人吃上“旅游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旅游还未彻底恢复。“护好绿水青山,就是护好了‘金饭碗’。这几年,乡村美了、游客多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面对未来,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信心满满。
  探索群众参与激发活力的新机制
  ——瞄准难点堵点,深化改革创新,使贫困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山西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一大创举,让靠山吃不了山的市县有了新抓手,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开了新通道。
  作为一种新的扶贫理念与手段,生态脱贫还有诸多潜力可挖。
  挖掘潜力靠什么?靠改革、靠创新。
  实践中,山西省在林权制度改革、市场化造林、资产性收益、盘活资源等领域,大胆改革、主动创新,把贫困户最大程度组织到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释放生态扶贫带来的强劲活力。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
  寻求突围的大宁,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21.67万亩,群众获得劳务收入6573万元。
  伴随“购买式造林”带来的“双收益”,大宁又试水将“购买式造林”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领域。县委书记王金龙表示,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升华,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扶贫叠加“红利”。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探索小农户和现代林业有机衔接机制是大宁改革的一个方向,主要依托培育林业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基地“两条”路径。两年来,已累计为1658户、4569口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分红411.41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7个。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效应频频释放。
  石楼,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沟壑、黄土、荒凉曾是这里的容颜。如今这里借势生态扶贫战略,激活绿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
  “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是该县的创新探索,被誉为“吕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级版”,特点是“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目前全县5万多贫困人口从中获益。
  在义牒镇褚家峪村,村里的合作社完成了3000亩春季荒山造林后,又承担起了乡村绿化工程。技术员张海峰说,“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由过去的单一造林正在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地让老百姓获得长远利益。
  “通过支部引领,汇聚了群众的脱贫信心,鼓起了群众的致富干劲,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丰收。”褚家峪村第一书记高飞说,眼下,村里正在探索“党支部+”向其他领域拓展。
  “生态扶贫项目是山西省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山西省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特色品牌。”省林草局局长张云龙表示,山西生态历史欠账较多、赶考补考的任务艰巨,林草部门将凝聚绿化、彩化、财化同步发展合力,为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林草力量。
  走生态扶贫之路,绘绿色美好画卷。期待山西省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锦上添花、再绘蓝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