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遭遇严峻挑战。疫情威胁、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乡村振兴,既带来现实的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畜牧业如何应对,成为摆在当前的现实问题。
北京农学院教授、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凤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应尽快推动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团体标准制定实施,努力挖掘中医药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与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相结合,使之在食品安全、减抗替抗、产业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
减抗替抗带来政策机遇期
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严峻。
刘凤华介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给当前的养殖业带来了毁灭性危害。我国每年抗生素的使用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导致药物残留、耐药增强、环境污染和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动物健康、种养殖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处于恶性循环中。
但同时,国家提出非瘟复养、减抗替抗、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也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为切实制止抗生素滥用,保护动物健康生长,自今年1月1日起,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此前,我国批准动物养殖业使用的兽用抗菌药分为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两大类,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和促生长。而194号公告提出,为维护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
“这一政策释放了前所未有的中药政策红利,预期将创造300亿至900亿元规模的减抗替抗市场空间。”刘凤华表示,这对天然植物饲料原料行业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市场化的团体标准是破冰首选
目前,在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政策落地和减抗替抗案例推动过程中,存在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刘凤华介绍,《饲料原料目录》7.6项公布了117种食药同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但该目录除规定了117种原料及特征性描述外,其强制性标识要求存在空白。“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原料在市场上的流通、交易、使用,更不利于这些可饲用天然植物在减抗替抗、食品安全保障领域的推广。”
同时,我国的天然植物饲料原料行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亟需制定技术标准,对原料的生产、流通、交易、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
据介绍,团体标准是国家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把由市场急需的标准交由市场决定,既可避免制定出的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又可加快标准制定速度,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刘凤华说。
此外,团体标准还有利于有技术实力的协会、学会、行业联盟等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高于现有基础性标准或者强制标准的团体标准,促使企业按照标准化的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促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
“选择团体标准是制定天然植物饲料原料标准、规范市场化的破冰首选。”刘凤华指出。
联盟团体标准制定探索实践
刘凤华指出,在行业管理部门指导下,通过相关联盟制定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团体标准,将为中兽医药产业、饲料行业、畜牧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
据悉,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在推动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团体标准的相关制定工作。
2019年,该联盟标准委员会就牵头制定了《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并正式启动了“中医药+畜牧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征集工作。药食同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团体标准的启动制定,是联盟推动团体标准落地的重要体现。
刘凤华指出,以药食同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标准为切入点,将有助于破题减抗替抗与非瘟复养产业难题。
此前在养殖业生产中,为防治畜禽传染病、促进畜禽生产性能,企业大量使用化学合成类药物、抗生素及违禁激素类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药物残留,威胁公众身体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中药大多来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残留低、药效可靠、使用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药取替抗生素,将为防治疫病发挥重要作用。
“药食同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团体标准,正是对中药原料的生产、流通、交易、使用等产业环节进行规范。”刘凤华说。
刘凤华表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特别是动物绿色生产体系,必然是动物生产与中医药健康的有机融合,其内涵在于将食药同源的养生理念、原理、方法、技术和产品,贯穿于动物生产、动物保健、疫病预防、饲料替代、新饲料源开发、饲料添加剂、动物福利等各个环节,实现减抗、替抗、无抗、绿色。同时,也将“推动我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