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消息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人谈鄂色变,面对脐橙之乡湖北秭归17万吨滞销脐橙,众多网友表示有心助农但担心传染不敢购买。很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柑橘院士”邓秀新辟谣表示,通过科学防疫,严格品控,湖北出来的水果是安全的。果蔬是不可能与人传染的,不要对湖北水果歧视。
事实上,一个月前网络中已经出现了关于“农产品残留新冠病毒”的说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冯录召在2月初召开的一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进行了辟谣:“农产品附着病毒几率很小,无需过度消毒”。然而现在这样谣言还在网络中传播。
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舆情监测团队监测发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已监测到食用农产品相关谣言30余条,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果蔬、淡水鱼等农产品可能沾染病毒,吃了会感染,比如上面提到“水果地域歧视”;二是声称食用某些农产品可以预防(治疗)新冠肺炎,比如2月份有部分微信公众号宣传“大蒜水可以治好冠状病毒肺炎”;三是“老谣旧闻”换包装、蹭热点、傍名人,“新炒新传”,比如近期有大量自媒体账号将一段2012年央视曝光“速生鸡”的旧闻当作新闻炒作,并在标题中大量冠以“钟南山”的名义。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极易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即人类并不会根据事实改变自己从前的想法,而是会选择扭曲事实,来缓解自己的想法的矛盾之处,以减缓自己的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和紧张感。这也成为当前疫情防控期间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心理基础。疫情给网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不适和紧张感,即使有关院士、专家反复辟谣,但仍会有网民宁愿扭曲事实以缓解内心的压力,进而产生了谣言。而接下来谣言的链式传播,让更多人陷入“认知失调”,推波舆论场的负面情绪。
客观地说,交通不畅和人员复工复产不到位是造成湖北等疫情相对严重地区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因素。但从目前多家媒体报道情况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对消费者认知心理的负面影响确实加剧了滞销情况的出现,在湖北等疫情相对严重地区尤为明显,进而出现了所谓的“水果地域歧视”。根据一亩田平台数据,对比春节前后1月农产品成交数据发现:全国层面农产品供货量下降了11.1%,平台交易撮合数下降了10.4%,其中湖北地区农产品供货量下降了90.5%,平台交易撮合数下降了89.2%,销售商对湖北地区农产品的关注热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特别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给疫情防控大局添乱”是当前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线所有同志肩上的第一重担,有必要监控并遏制谣言对农产品产销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料。
首先,要紧紧盯住舆情动向。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议程设置把控能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网民观点和情绪的传播愈发多元多向难以预测,更容易影响别人也更容易受到别人影响。需要建立并强化智能化舆情监测网络,特别是对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监控与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积极树立新网络舆论观。疫情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部门有必要打破常规工作思路,将舆情工作视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将风险交流和舆情科普的准备工作前移,针对当前高风险谣言点提前谋划应对策略,用好舆情工具,做好监督的角色,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做到手里有料。(本文作者系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