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几乎所有关于胃腺癌的研究都依赖于国家癌症数据库,其中不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数据,而Hp是胃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一类致癌物。
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胃肠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收集了大量美国患者的数据,从研究背景、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这几方面来评估Hp感染后非近端胃腺癌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并确定治疗和根除Hp感染如何影响癌症的风险。
该研究发现特定种族以及吸烟的Hp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Hp的治疗结果,唯有成功根除Hp病菌后,才能降低Hp感染者演变胃癌的风险。从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此研究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卫生管理局诊断为Hp感染的371813名患者的数据,患者中位年龄62岁,92.3%为男性。
主要结论是检测到Hp感染后30天或更长时间,被感染者诊断为远端胃腺癌的几率。研究主要发现:
1、Hp感染后5、10、20年,癌症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7%、0.5%和0.65%;
2、 癌症相关因素包括:发现Hp感染时年龄较大、黑人/非裔美国人、亚裔、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及吸烟史;
3、女性患胃腺癌风险较男性低,SHR为0.52;
4、根据血清抗体阳性诊断Hp感染的患者,患癌风险也较低;
5、Hp感染患者即便接受治疗,患癌风险仍然升高(SHR为1.16),但成功根除Hp后患癌风险降低(SHR为0.24)。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是一定就会得胃癌,但能肯定的是,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风险。
我国山东地区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随访 15 年,胃癌的发生率减少了39%,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极为重要的胃癌预防措施。在Hp感染者的治疗中,目前以四联抗生素用药为主,有些患者成功根除,再次检测为阴性。但随着Hp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强,根据最新的数据,有50%-90%的患者治疗失败,没有完全根除病菌。
对这些根除失败的患者,目前紧要关头的是要找出抗生素结合其他途径提高根除率的“新路径”,而幽门螺杆菌卵黄抗体(Hp-IgY)是配合抗生素联合治疗,实现根除Hp“新路径”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
“新路径”的提出,是国内Hp诊疗重量级专家、北大第一医院胡伏莲教授在2011年第六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后正式提出了“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
而关于“新路径”中某些策略实际早已有临床研究报道。胡伏莲教授介绍:随着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深入,抗生素使用范围的扩大,幽门螺杆菌耐药率逐渐增加,使其根除率越来越低。通过近17年推出的五版共识内容可见一斑:从1999年的海南共识,一直到2016年第五次共识,五版共识推荐的Hp治疗方案从三联变为四联,疗程从7d(天)、10d(天)增至14d(天)。
近些年,作为“新路径”重要的方向,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卵黄抗体(Hp-IgY),探索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卵黄抗体(IgY)大致会通过以下机制清除或抑制黏附于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幽门螺杆菌:
第一、直接黏附于细菌的细胞壁上,改变细菌细胞的完整性,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
第二、黏附于细菌的菌毛上,使之不能黏附于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
第三、部分卵黄抗体在胃肠道消化酶作用下,降解为可结合片段,这些片段中含有抗体的可变小肽部分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可与病原菌的黏附因子结合,从而使病原菌不能黏附于胃上皮细胞而失去致病性。
还有很多患者无法开展传统四联抗生素治疗,这其中包括不能耐受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药物过敏、因为原有基础疾病而不宜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以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在某些时期或者状态下不宜采用抗生素治疗等。Hp-IgY给这部分特殊Hp感染者进行根除病菌提供了途径和条件。目前国内Hp-IgY应用的代表性产品是兰幽咀嚼片。
文献来源: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9)41464-9/fulltext;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Large Cohort Study,10.1053/j.gastro.2019.10.019 ,10-22,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