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冷空气频频造访,大家在添衣加被的同时也开始抓住时机进补。中药茶喝起来,药材汤饮起来,冬令膏方吃起来。令人苦恼的是,有人补品钱花了,不但没有补出强健体魄,反而补出了新问题——不是补出痰湿,就是补出虚火,口干舌燥,胃口不佳,入睡困难,甚至补出一脸痘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五类人易“虚不受补”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确实对防病治病大有裨益,进补常用膏方是防病治病、扶正祛邪和调治滋补相结合的,但是若想达到最佳的调补功效,消化吸收是关键。如果在食用膏方后出现各种不适,那你很可能因为脾胃无法吸收,造成“虚不受补”了——即患有虚证的人用了补剂以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
其中阴虚体质者、淤血阻滞者、痰湿阻滞者、肝郁之人、和体弱之人这五类人在最易“虚不受补”,在进补前建议先“开路”。
1.阴虚体质者
阴虚体质是脏腑功能失调,体内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的证候型。常见偏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心烦易怒,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因为阳气偏盛,所以稍微进补就易上火。需要用和阴兼疏通的中药汤剂。
2.淤血阻滞者
此类人群血液浓黏,淤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进补可能有出血情况。常见口干不欲饮、双目黯晦,舌质暗或有淤斑等症状。需要配合疏通气血的药物。
3.痰湿阻滞者
此类人群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虚运化失司,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之体,阻气伤阳从而“虚”。单纯进补容易加重痰浊的郁滞,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常见形体肥胖,苔腻,脉滑,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神疲倦怠等。进补前需要把痰浊湿气清理干净。
4.肝郁之人
此类人群最易虚不受补,因为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稍用补品就会出现郁火燃烧、胸闷腹胀。常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需要兼用疏通的药物,以达到补而不腻的效果。
5.体弱之人
体弱之人,多见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滋腻补品无法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胃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胸闷、胃堵、头晕、心悸。进补前应先调理脾胃。
进补之前如何“开路”
针对上面这五类容易虚不进补的人群,在服用补药前,需要遵循先清源,再固本的原则,防止“关门留寇”。中医所谓的“邪不去,正不安”,就是指进补前应服“开路药”祛邪导滞,以免阻碍补品的吸收和运化。
开路方多讲究健脾、和胃、化食、消积,可在进补前半个月服用开路方,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常用于开路的药物一般是补益力较轻的方药,如党参、白术、陈皮、山药、山楂、茯苓等,或在补剂中适当配伍陈皮、砂仁等醒脾和胃之品,也可用些经典方如六君子汤、保和丸等进行试探性调补。
在此列举三例常用的食疗开路方:
1.“白玉清肠水”
即白萝卜汁,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清洁肠胃的作用,适合痰湿、湿热者。
2.陈皮水
陈皮泡水或煮茶喝,红皮可以养脾化浊、燥湿祛痰,不生冷、也不燥热,顾护脾胃,不扰阳气,增强脾胃运化。青皮能疏肝,散愤懑之气,适合肝郁之人。
3)薯蓣饮
民国名医张锡纯提出的薯蓣饮适合为脾胃虚弱者开路,山药能健脾胃,益肾气,化痰涎,可以补中益气,专补脾阴。在补脾的同时还能培补正气。用山药干30g,洗净,煮水当茶饮即可,如果脾虚夹湿,可先把山药炒干至表面焦黄再煮水。
当然也可以根据医生的诊断,根据自己体质针对性地服用特定的开路方,为后期的进补扫清“拦路虎”。
先清后补,受益加倍
根据上面提到的方法进行“清源”后,也要做到适度运动,饮食有节,调畅情志,起居有时,有助于后面选择合适的补品进行调补。
比如气血两虚,常见体弱衰老,亚健康、精力体力差、神疲乏力,女性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男性腰膝酸软、性功能障碍等虚症的人群,可以选用虫草参芪膏进行调补。
虫草参芪膏含有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中药三宝在内的11味药材,(人参、黄芪、党参)补气、当归活血补血行瘀、枸杞子和麦冬滋阴、冬虫夏草和鹿茸助阳。虫草参芪膏能够有效针对五脏虚损,滋肾、润肺、补脾、和胃、清心、益肝,补气养血益肾助阳,它是一款经典的补虚、扶正类中药,有增强脏腑活力、调顺血脉的作用,可增加精力体力,抗疲劳、能提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对女性可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疏通气血,气血调和,月经通调。延缓主要性器官萎缩、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耐力;对于肾虚所致男性功能障碍,虫草参芪膏整体调理,安全壮阳,填精补髓,促进性能力积蓄。
在服用膏方进补时,要留意自身的反应,如果出现腹胀胸闷等症状,别忘了先服用开路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