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为草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2019-07-31 中国科学报7360
核心提示:  当前,内蒙古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
  当前,内蒙古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引领步伐,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生态保护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强有力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纵深推进。
 
  面临巨大挑战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草原在全国生态大局中的定位,采取科学手段和有效措施,扭转草原继续退化的局面,防止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等几大沙漠沙地南扩东移。
 
  近年来,内蒙古主要生态系统整体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局部出现好转,但草原、湿地等退化的状况与系统质量较差的基本面仍未得到彻底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受长期过度开发、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以及人为干扰、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运用科技手段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提质、节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是有效解决草畜矛盾、促进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治理时间紧、任务重,对科技驱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总体上看,草原科技供给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位置,草原保护和草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足30%,而国外草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草原和草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草原利用不合理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生态、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有待突破。一方面,放牧超载形势依然严峻,内蒙古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主体,在贫瘠的资源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下,超载放牧成为牧民维持收入的主要手段。如今,全区草原平均超载率为14.9%。另一方面,产业开发造成草原被破坏和污染,修复治理的范围广、难度大。
 
  亟须科技创新突破
 
  首先,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迫切需要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一方面要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包括草原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机制与精准调控原理、种养结合高效利用转化机理与途径,以及牧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草原保护、恢复与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牧草、乡土草优良新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等。
 
  其次,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迫切需要组装集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加快开展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例如,内蒙古东北区草原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内蒙古中部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内蒙古西部沙漠化草原防治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冀北内蒙古中南退耕退灌地修复重建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
 
  再次,草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草原退化、生产力衰减,优质高蛋白草减少,劣质草、杂类草增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严重影响和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依靠草原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草畜一体化,探索以科学轮牧为主的半放牧、半舍饲模式,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极强地域性的高效饲养、疫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发展模式,才能为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打造科技驱动的新引擎
 
  在认清差距的基础上,内蒙古应通过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建立问题导向的科研机制,突破重大科学问题,攻克科研难关,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研学转化和科技成果精准供给。
 
  首先,整合国家与自治区科研力量,建立健全草原科技创新体系。应充分利用中央级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和平台优势,以及自治区地域、资金和政策优势,建立资源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共同推动建设新型草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共同建设草原博物院,打造国家级草原和草牧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集聚国际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国内区内的优势草原科技力量,开展覆盖草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优质牧草栽培、收获加工利用、灾害防控、智能机械装备等草牧业全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典型模式集成创新。
 
  二是共同推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高端创新平台和智库的共建共享。
 
  其次,充分发挥中央级科研机构的智库功能。
 
  一方面共同推动政策融通。鼓励中央级驻区科研机构积极参政议政,推动中央级驻区科研机构的创新目标、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与自治区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有效对接,在科技人才、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施用政策具有同等性,融通共享。
 
  另一方面加强科学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中央级驻区科研机构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智库功能,鼓励中央级驻区科研机构聚焦自治区发展急需的重大公共政策问题,开展前瞻性、对策性、储备性研究,提出建设性务实政策建议。
 
  其三,挖掘中央级驻区科技机构的“双创”潜力,促进草原科技与产业共赢发展。
 
  一是深化科企融合的体制创新。要进一步突出中央驻区科研院所草原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科企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科企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发挥中央驻区科研院所集中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资源,梳理遴选一批成熟度较高的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形成重大草原科技成果储备库,加强对入库项目跟踪管理,推动一批重点产学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系中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