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公众了解益生菌的科学真相,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形成对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并在会上进行了重要发布。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
2001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益生菌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18年我国已形成近千亿元的产业及庞大的市场。但在益生菌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质难以科学界定等诸多问题,致使益生菌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存在潜在的隐患和风险。基于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对益生菌进行科学解读并形成科学共识。
01 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
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是:①足够数量②活菌状态③有益健康功能。2014年,由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ISAPP)发布的关于益生菌的共识中也突出强调了益生菌的这3个核心特征。益生菌的定义也得到了欧洲食品与饲料菌种协会(EFFCA)、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认可。2018年我国修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采纳了这一概念。益生菌的功效发挥应以活菌为先决条件,虽然不排除灭菌型产品的健康功效源于死菌及代谢产物,但仍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02 益生菌的健康功能应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
益生菌最主要核心特征在于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这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目前有上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各种功能,已被证实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如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在2011年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着“强有力的证据”,2017年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2016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布了《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指出作为微生态调节剂重要组成的益生菌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此外,通过细胞模型等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益生菌可能具有改善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潜在有益功能。但是,体外实验与实际人体消化系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绝不能用体外实验的结果来宣称益生菌的功能,动物实验可以作为参考,但尚需大规模和更深入的人体或临床试验予以确认,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
03 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
国外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但多发生在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且对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不能确定,对正常人群通常认为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现在的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的证据表明这些位于染色体的耐药基因可以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在耐药性研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动物毒理学评价的基础上,以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以判断菌株的安全性。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一般而言,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使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是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目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NHC)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因此,益生菌产品应用于健康的消费者是安全的,但对于患病个体,如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应谨慎使用。
04 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
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的益生菌的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达不同的功能基因可发挥不同的益生功效,所以益生菌需要在微生物菌株水平上进行表征和描述。
科学研究发现,益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程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一株益生菌在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定植情况不同,一部分人表现为易定植,而另一部分人表现为抗定植。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此外,许多临床研究已发现益生菌功能的发挥具有人群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导致了益生菌对每个人的功效不同,这对益生菌研究与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既需要在菌株水平上进行相关益生功能的确认,又要依据不同宿主的个体特点进行益生菌个性化功能的判定和应用。
05 益生菌产业化应用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流程验证
益生菌在产业化应用前应该清楚菌株的种属甚至基因构成、基础生理生化特征、菌株的相关文献和专利、菌株放大培养(产业化)等情况,之后,应依次进行菌株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益生特性评估,最后选择功效比较满意的益生菌剂量/组合应用于商业化产品生产。
从全球来看,目前益生菌在食品中主要应用于乳制品;发酵果蔬制品;焙烤类产品;固体饮料和配方奶粉;各类糖果(包括口香糖)和巧克力等。在我国,益生菌在食品中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饮料、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06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
目前,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对于乳酸菌饮料,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消费者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应根据标签合理保存,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常温酸奶可在室温下存放,但消费者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出现涨袋现象的产品。
益生菌行业的科技含量高,在我国属“朝阳产业”。企业发展需严守道德门槛,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益生菌对健康的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菌株可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体质的情况。因此行业需加强消费者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的专业知识、明确益生菌“量”的科学概念等,让消费者能理性选择益生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