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探亲旅行必备佳品,稻香村老字号的糕点一直以来饱受消费者青睐,正是源于消费者对稻香村的这份喜爱,让稻香村人们在假期期间仍选择坚守在岗位上,用小小糕点传递他们对节日的祝福,让消费者能够在探亲和旅行之余感受到小小糕点带来的甜蜜气息。
▲稻香村苏州观前街老店
据了解,稻香村成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自企业创立初期,不畏辛苦的劳动精神就深深根植于在稻香村老字号员工们的血液当中,从苏州观前街的第一家店铺里便开始萌芽。把作师傅在作坊里手把手教小学徒们如何制作苏式月饼,学徒们也学得努力而认真。据稻香村糕点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徐红生透露,苏式月饼是苏州稻香村的独家工艺,制作过程十分繁复,必须要经过艰苦的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这门技术。由于老师傅们对于制作技艺的工序和手法非常执着,动作不到位或是手法不灵活的学徒,就要挨训、挨揍。据吴希礼老先生(1940年进入稻香村做学徒)回忆:“我学徒时睡觉很少,早晨五六点就起床,晚上最晚要到十一二点,每天工作要十三四个小时,以前有句谚语叫‘鸟叫做到鬼叫’,鸟在(早晨)五六点就叫了,鬼在半夜三更才叫,‘鸟叫做到鬼叫’说明工作时间长。”正是因为稻香村初期把作师傅和学徒们不分昼夜的工作和不辞辛苦的付出,企业才得以站稳脚跟、做大做强,而稻香村“精益求精、踏实做事”的态度在坊间也渐渐流传开,越来越多消费者慕名而来。
改革开放初期,稻香村已拥有了大量客源,单单是苏州观前街的一个门店在中秋节期间就能卖出5万多块月饼,其工作量的庞大可想而知。即便在这样忙碌的节日期间,稻香村的一线店员也本着勤勤恳恳的劳动精神坚守岗位,努力为店里的每一位客人提供热情而周到的服务。1979年就进入稻香村工作的陈钢年介绍道:“当时做营业员经常要练兵的,上级部门也经常针对我们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比赛、技术比赛。当时我们就提出来,营业员做到三个一:一个人要抓住三个客人,手里做一个,嘴上招呼一个,眼睛看着一个。”多年来,无数个像陈钢年这样的稻香村人辛勤付出,让客人们在店铺里得以了解稻香村丰富多彩的产品,买到符合心意的糕点和点心礼盒,也让稻香村独特的味道走进了更多消费者的心中。
▲稻香村糕点学徒
经过一代代稻香村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稻香村已发展成为江苏、山东、北京、辽宁、四川等地建有10家现代化生产加工中心的企业集团。为了传承传统糕点技术,稻香村还在苏州成立了技艺传承中心,把作师傅在这里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与年轻工艺人分享糕点制作技术和文化,这些一线工作者的付出使苏式糕点的技艺得以延续。此外,技艺传承中心的研发人员经过百余次实验还恢复了30余种中华传统点心。自东晋时期出现“点心”一词伊始,稻香村人们用刻苦钻研的精神延续了相传1700余年的中华糕点文化,并进一步丰富了当前市场上的中式点心品类,为促进中国糕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稻香村四、五、六代传承人
无独有偶,一块小小的糕点从初期制作到送到消费者手中,不只是需要技术人员精湛的工艺,还需要提货人员快捷的物流服务。据稻香村集团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有次他无意间发现几位同事每天钉钉和微信运动步数都高于4万步,大大超出热爱跑步的自己,所以他很好奇这究竟是公司的哪几位同事。经查询,他得知这几位都是稻香村成品库提货组组员,他们每天都在用繁忙的脚步为客户提货、发货,是他们的默默奉献保证着稻香村新鲜产品快速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从此,成品库提货组便有了一个亲切的昵称——“四万俱乐部”,他们背后所诠释的兢兢业业的精神在稻香村企业内部一直被广为流传。
无论是清朝、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直至今天,稻香村人踏实做事、不畏辛苦的劳动精神历久弥新,而稻香村能取得如今的优异成绩更是离不开每个一线稻香村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和代代相传的劳动精神。在平凡中坚守匠心,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对当今快速更迭的时代发出的坚定声音,是对百年传统文化恪守初心的传承与延续。适逢五一劳动节,让我们对千千万万像稻香村一线员工不忘使命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