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典型发言摘要

   2018-10-29 中国渔业报20220
核心提示:  大力培育海洋生态牧场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45公里
  大力培育海洋生态牧场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45公里,拥有一批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和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海洋牧场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指导支持下,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试点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编制试点方案,聚力突破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全力加快建设步伐。2017年,全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2100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2%。主要做法有:
 
  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海洋牧场发展战略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发展,今年5月召开了高规格的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了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在这次山东省机构改革中,组建了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海洋强省建设重大事项,将海洋开发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领域,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了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多次调研海洋牧场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将建设海洋牧场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程。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出台《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确立“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空间布局。一体,即建设人工鱼礁主体区;两带,即建设滨岸观光渔业带和离岸休闲海钓带;三区,即建设黄河三角洲海域大宗贝类底播区、半岛东北部海域海珍品底播区和半岛南部海域高值贝类底播区;四园,即建设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园、烟威近海贝藻生态园、半岛东部“海洋蔬菜”生态园、海州湾种质养护生态园;多点,即建设多处装备型海洋牧场,推动牧场渔业由近岸向离岸深水区域拓展。到2020年,投放人工鱼礁2000万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牧场苗种100亿单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海上粮仓”建设专项资金2.3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建设;2014年至2016年,每个省级海洋牧场扶持600万元,支持开展生态礁、观测网、研究院、监控室、展示厅、体验馆等建设试点;2017年省财政安排3亿元支持海洋牧场综合平台建设。三是强化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海域特点,制定5项海洋牧场标准,划分了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田园型、游钓型等五类特色海洋牧场,推行差异化、多样性发展。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启动实施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创建新一轮三年计划(2018-2020年),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业态新模式,今年新增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27个,总数达到72个、涉及海域面积6万余公顷,其中国家级达到21个。
 
  坚持协同创新大力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山东涉海科研机构、人才众多的优势,做好科技与海洋产业融合文章,引导教学科研机构与重点企业对接,突破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滩涂型海洋牧场构建、大型经济海藻牧场化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制定颁布了海洋牧场建设地方标准,引领海洋牧场规范化发展。目前,全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达到20余家,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省已建立4家“海洋生态牧场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全省生态型人工鱼礁技术管理中心和4个实验中心,开展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构建试验和风险评估,科学规范海洋牧场建设规模、选址、礁体设计和开发利用。全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中集来福士、东方海洋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崛起。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科研单位”的“大渔带小渔”模式,将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合作社的规模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海洋牧场建设的资源要素快速集聚。
 
  坚持提质增效大力建设绿色海洋牧场
 
  在海洋牧场建设中,我省把着力点放到涵养生态、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上。一是加快压减近岸养殖规模。坚持近岸牧场减量增收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海水养殖区做“减法”,近年来全省清除近岸密集筏式养殖和杂乱小型网箱83万亩,去产能达到100万吨。二是加快推行生态循环模式。积极调整生产养殖结构,改单一品种单层养殖为多品种间作、轮作、立体养殖,改高密度养殖为合理疏养,改近岸浅海养殖为离岸深远海养殖,逐步构建远近结合、立体生态、品种多元的生产布局,实现海洋牧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建设近岸海域鱼礁。着眼解决海底“荒漠化”问题,在近岸适宜海域,投放船礁、藻礁、牡蛎礁等十余类具有庇护水生生物、增加水域基础生产力的礁体1500万空方。据观测,人工鱼礁区投礁后3年内生物量增长6.7倍。四是加快定向增殖放流步伐。选划了235处省级海洋增殖站,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贝藻各类苗种783亿单位,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7。比如,随着人工栽植大叶藻的增多,进一步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到荣成越冬的大天鹅明显增多,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海洋牧场综合体
 
  一是在实现“价值链”上下功夫。提出海洋牧场“一厅(展示厅)、一室(监控室)、一院(研究院)、一馆(体验馆)”“四个一”建设标准,全省建成“四个一”海洋牧场25处。越来越多的海洋牧场从单纯养鱼延伸到放鱼、钓鱼、赏鱼、加工鱼一条龙,“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二是在打造“创新链”上下功夫。从2014年起,按照“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造专业船、整治海岸线、完善配套服务”的思路,创建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15处、省级休闲海钓钓场49处。据测算,休闲海钓活动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0余倍。出台休闲海钓船管理制度,设计“渔夫垂钓”品牌,全省专业休闲海钓船达到235艘,近三年来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10%。三是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以海参、海藻、海洋贝类三大品种为骨干,不断拉长产业链。开发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建成我国综合性海藻产业基地(青岛),将一株海带延伸至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等6大产业1000多个品种。
 
  坚持信息化支撑大力建设智慧海洋牧场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离岸海洋农牧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进实时监测“透明化”。启动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布设22处海底观测站,对牧场海面以下海域状态实时在线视频观测,对水质和水动力等生态环境参数实施在线监测,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有效避免了灾害损失。二是推进平台应用“功能化”。建设装备化海洋牧场,已建成集气象水文观测、特色旅游、环境治理、海洋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37座,成为离岸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去年,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直径30米的离岸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建成交付。三是推进装备制造“高端化”。2017年以来,我国首艘4800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首座自主研发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相继建成下水,开赴黄海冷水团水域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该网箱单次养殖产量达到了1500吨,打开了现代海洋渔业的宽广布局。
 
  下一步,山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为契机,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特别是韩长赋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做法,聚焦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近岸海域养殖转型、智慧管理模式创新、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未来3年建设70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省海洋牧场综合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山东力量。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海洋牧场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历来注重“耕海牧渔”,较早推行海洋牧场建设。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讨论通过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加快人工鱼礁和海洋农牧化建设”“设置生态型人工鱼礁”。同年,我省开启了规模化人工鱼礁建设的先河,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海洋牧场建设。“十三五”以来,我省以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引领,以国内渔业油价补贴政策为依托,以“生态优先、兼顾产业”为基本原则,共建设海洋牧场12个,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建成各类海藻场和海草床100公顷,初步构建起以生态养护型为特色的海洋牧场体系。主要做法是: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生态修复联动
 
  一是全面实施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面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2014年以来启动实施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落实最严格的伏休制度和幼鱼保护制度,坚决取缔“三无”渔船,治理违法渔具,探索海洋捕捞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2015年以来全省已投入2亿多元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十二五”的总投入。
 
  二是强化地方立法保障。2016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集生态保护与资源增殖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鱼礁”。《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在嵊泗马鞍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实施海钓许可、控制渔船总量、禁止休闲渔船拖网作业等,为推进生态养护型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是统筹生境修复措施。合理规划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的时空安排,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实施方案。2014年以来,在海洋牧场区及周边海域累计放流大黄鱼等20多个海洋品种5亿单位以上;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其中80%以上为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为主的公益性礁体。2017年,我省设立马鞍列岛、渔山列岛等10个产卵场保护区,基本覆盖海洋牧场建设范围,通过严格禁渔制度,加强巡查管护,开展生境修复等措施,促进海洋牧场内生物资源恢复。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与转型发展联动
 
  一是发展生态养殖。海洋牧场产出的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因其自然生长方式,口感和品质接近天然野生海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我省各地以海洋牧场为依托,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形成了椒江大陈和象山的大黄鱼、嵊泗贻贝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水产名品。
 
  二是推进三产融合。海洋牧场建设,带动了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具生产、休闲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成为渔民转产转业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依托我省岛礁旅游资源的海钓、休闲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牧场区内钓获鱼类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发展专业礁钓、船钓项目2269个。
 
  三是帮扶渔民转产。每年安排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为渔民提供海洋牧场建设后岛礁养护、垃圾打捞等公益岗位,拓宽渔民就业渠道。结合取缔“三无”、减船转产等工作,鼓励退捕渔民从事海上生态养殖,并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现有海域使用机制和政策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养殖用海,在政策上予以优先扶持。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与渔业改革联动
 
  一是创新渔区渔业体制机制。我省是全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多方面优化供给,2014年来先后出台了100多项制度、标准和规范,创新和完善渔业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渔港综合管理和渔港经济区建设、限额捕捞等试点,着力增强渔业渔村发展活力。
 
  二是创新渔业产权制度。围绕提升渔民财产性收入、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两大目标,依法探索推进涉渔自然资源产权化改革。2016年苍南县在大渔湾海域率先探索养殖用海有偿使用,实施养殖用海二级承包,实现养殖海域所有权国有、经营权(发包权)归属集体、承包权归属养殖户的“三权分置”,成功打造了养殖用海改革的“苍南样本”。目前,我省舟山市正在开展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探索将滩涂和浅海等特定海域使用权优先确权给生计渔民,生计渔民可通过直接在特定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经营休闲渔业等获取收益,也可通过分享特定海域经营权获取财产性收益。涉渔资源产权化制度改革,对于完善海洋牧场经营体制,加快海洋牧场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动海洋牧场养殖主体逐步纳入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范围,针对海洋牧场生产方式效益显著但养殖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为养殖户“量身定制”投保方案,风险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省海洋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投入模式,加快我省海洋牧场建设进程。
 
  尽管我省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要求和兄弟省份先进经验仍有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特别是韩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兄弟省市好的经验做法,全面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全力打造海上浙江的蓝色屏障和蓝色粮仓。
 
  率先建设人工鱼礁大力打造海洋牧场
 
  广东省人民政府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12亿元,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中央财政海洋牧场示范区22个,建成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区50座,投放报废渔船88艘、混凝土预制件沉箱等礁体80530个,礁体量达4374万空方,海洋牧场面积301平方公里。依托海洋牧场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投入各类资金逾3亿元,放流苗种40.5亿单位;带动社会放生投入资金580多万元,放生各类生物6800多万单位。2017年我省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被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评为延伸绩效管理优秀。
 
  三个特点
 
  (一)在全国率先开启以人工鱼礁为主体的海洋牧场建设试点。早在1981年,我省在惠阳、南澳、深圳、电白、湛江等市县开展试点工作,设计了包括船礁在内的鱼礁10多种,共投放礁体4654个、18227空方。1985年,我省率先在珠江口和湛江广州湾开展了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增殖放流;1989年,在全省沿海地区推广增殖放流。
 
  (二)在全国率先以人大议案的形式推动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2001年,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议案,决定用10年时间,省财政投入5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亿元,在我省近岸海域建设50座生态和准生态型人工鱼礁。议案结案后,广东建设人工鱼礁的力度不变、政策不退、投入不减、扶持到位。2015年,省财政投资1.5亿元,启动了“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项目”。2017年,投入300万元进行后续10年的全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
 
  (三)在全国率先开展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在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的支持下,我省创建了珠海市万山、汕头市南澳岛、汕尾市龟龄岛东、遮浪角西、茂名大放鸡岛、阳江山外东、湛江遂溪江洪和汕尾陆丰金厢南共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依托河口、海湾、近岸和海岛,建设了以人工鱼礁、海藻场和经济鱼虾类增殖放流为主的养护型海洋牧场3万多公顷。
 
  三大成效
 
  (一)渔业资源恢复速度加快。我省以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以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海洋牧场建设,有效修复了海洋生物栖息地,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幼鱼幼虾繁殖量明显加大,渔业资源恢复速度显著加快。监测表明:海洋牧场鱼卵和仔鱼密度分别是建礁前的11~52倍和2~40倍,一些濒临绝迹或稀有的物种纷纷在礁区再现,礁区渔业资源生物种类比投礁前平均增加2倍、最高增加4倍,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7倍。
 
  (二)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海洋牧场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升了水域生态功能,治理了海域荒漠化。投礁后礁区海域的生产力明显增加,浮游生物密度增大1~9倍、多样性指数提高7%~54%。投放人工鱼礁还起到了净化水质和减少赤潮发生的作用。监测评估表明,我省已建成的海洋牧场每年固碳7万吨、消减氮6000吨和磷600吨,每年可产生生态效益212亿元,占全国海洋牧场生态效益35%。
 
  (三)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显著。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了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支撑了渔民转产增收。调查显示,海洋牧场海域渔获物中优质鱼类的比例明显提高,海洋牧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7093元/亩,钓业渔船每艘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8万元,全省海洋牧场每年增加渔获量38万吨。全省休闲渔业每年增加效益403亿元,休闲渔业有效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如餐饮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工艺品业和商业投资等发展的直接收益超过4000亿元。增殖放流工作,带动了种苗的生产、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增殖放流后,各种作业类型的渔民年人均纯增产6kg、纯增收589元。
 
  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海洋牧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沿海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沿海各市领导不仅参与人工鱼礁的规划论证、投放,还深入到施工现场检查礁体质量。全面实施人工鱼礁项目管理责任书和工程建设相关制度,按照岗位责任制和一级抓一级的原则逐级签订廉政责任书。按照“一礁区配置一艘执法快艇”的要求,依托渔政部门的力量,对礁区周边实施常态化执法。全省人工鱼礁建设形成了层层有领导、事事有人管的抓落实局面。以省长令等方式颁发《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管理规定》,先后颁发《广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规范》、《广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技术规程》、《广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有力保障海洋牧场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建设。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指导作用。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广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规划》,对人工鱼礁选址、礁体设计、工程施工、验收、投放等作了明确规定,对增殖放流海域、种类、数量、运输、放流、验收、评价等作了明确规范,为我省海洋牧场高起点、高标准、专业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建立了“生物增殖效应最佳、流场造成效果最好、建礁成本比率最低”的人工鱼礁布局模式,提出并应用了“高密度、生态型、多样性”的人工鱼礁设计与选型方法。
 
  (三)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借助广东放生协会、广东省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等群团组织,加强对社会放流放生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监督。通过设立监督电话、投诉信箱、聘请当地渔民当监督员的方法,构建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局面。探索村委会等集体性质单位、企业等民营单位承担海洋牧场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国家海洋日、全国放鱼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主题活动,借助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渔业报、中国海洋报等中央、地方媒体,加强对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做到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
 
  (四)创新工作思路,依托科研院所为海洋牧场插上科技的翅膀。海洋牧场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系统工程,涉及水产资源学、鱼类行为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海洋动力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省著名水产专家冯顺楼先生就首次提出“海洋生产力论”,相关内参文章获时任中央主要领导的批示。近年来,提出了“五个优先、五个结合”等海洋牧场建设新思路与新方法。“五个优先”: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综合开发示范点优先,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拯救的海区优先,保护特殊海洋物种和海洋水产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先,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休闲渔业产业见效快的优先,试点先行与市、县配套积极的优先;“五个结合”:人工鱼礁建设要坚持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带动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国土整治和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综合利用和依法管海用海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六个防止”:防止简单化,海洋牧场建设应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防止分散、不成规模;防止礁体损毁和移位,确保建设成效;防止重开发轻保护,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防止布局盲目性,做到科学合理布局,分步分期实施;防止只靠自然增殖,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依托科研院所,成立了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和广东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业委员会,已建成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及增殖站72个,形成了集现代海洋生物栖息地构建技术、海洋高效增殖技术、现代海洋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管理理念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海洋牧场技术应用体系,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17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海洋牧场综合利用突出贡献奖。
 
  (五)坚持陆海统筹,真正实现三产融合。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统筹了陆地休闲渔业基地与休闲旅游景观、海上人工鱼礁生态工程建设和海上休闲渔业开发。建设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6个。特别是将惠州东山海、珠海庙湾和茂名电白放鸡岛海域打造成了全国领先、特色明显,融生态海洋、绿色海产、休闲娱乐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渔业示范区。
 
  广东虽然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农村部的要求和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省将乘着此次会议的东风,向兄弟省份学习取经,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韩部长的讲话精神,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勤奋,继续埋头苦干,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奋力实现在海洋牧场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