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22日消息,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肯尼亚斯特拉斯莫尔大学(Strathmore University)召开的2018年中小企业会议上表示,“已经有人告知我,我们的民众抗议从中国进口大量鱼类。但事实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本地鱼类资源来保证正常供给。”
慢着,中国鱼,出口肯尼亚?挤占当地水产市场?
只要打开地图就能发现,肯尼亚的国土一边临着印度洋,另一边靠着世界第二、非洲第一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湖面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按比例划归肯尼亚6%、坦桑尼亚49%、乌干达45%),俗话说,靠水吃水,万里之外的中国产鱼类在肯尼亚怎么可能比当地鱼更有竞争力呢?
这话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中国出口到肯尼亚的鱼,主要是冷冻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罗非鱼在中国还有一个名字叫“非洲鲫鱼”,原产地就是东非。不过,由于一场生态灾难,这种鱼前几年在维多利亚湖几乎灭绝。
事情还要追溯到肯尼亚的前宗主国,英国。
据维基百科,1954年,英国人出于经济(渔业和垂钓)目的,将一种大型掠食鱼类,尼罗鲈鱼(Lates niloticus)引入了维多利亚湖。尼罗鲈是是最大淡水鱼之一,最长可达近2米,重达200公斤。
尼罗鲈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它个体大、肉质雪白细腻、肌间刺少、味道中性,很符合欧洲人对白肉鱼和白肉鱼片的要求标准,主要出口到荷兰、比利时、英国和德国。在乌干达,尼罗鲈出口有时能超过咖啡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农产品。
但尼罗鲈的引进并未经过严谨的生态评估,到了80年代,尼罗河鲈已成为维多利亚湖上的主要肉食性大鱼,造成了维多利亚湖数百种的原生鱼类的灾难,约有超过200余种维多利亚湖的特有鱼种由于尼罗河鲈的掠食和竞争而完全野外灭绝,只有少数种类仍饲养在北美和欧洲的水族馆。
深橙色为尼罗鲈原产地,浅橙色为入侵水域
另一种影响维多利亚湖生态的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由肯尼亚政府于1988年为美化水体环境从南美引进。因为草食鱼类被尼罗鲈大量捕食,水葫芦迅速泛滥起来。1995年,90%的乌干达沿岸都被这种植物阻塞。由于水葫芦限制了水体的流动,又挡住了阳光对水体的照射,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变得发臭、缺氧,反过来对包括尼罗鲈在内的其他鱼类造成影响。
2004年的德国奥斯卡提名纪录片《达尔文的噩梦》进一步讲述引入尼罗鲈导致的人文悲剧。1990年代以来,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地设立大规模的捕捞业公司,大规模捕捞尼罗河鲈,在工厂直接加工成冻鱼片出口欧洲,赚进数百万美元,但当地人却消费不起这些渔获,传统小规模渔业也逐渐凋敝;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效益导致大量当地人口涌来,维多利亚湖周围人口剧增,竞争性捕捞导致竭泽而渔,过去常见的200公斤级别的鲈鱼在本世纪初已经没有了,捕捞到的鱼一般在10-20公斤之间,加上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减少,人口增加,甚至导致欧洲武器流入当地,加深当地冲突和贫困。
维多利亚湖周边人口密度变化
虽然自1996年开始,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开展“维多利亚湖环境管理项目”共同商讨改善维多利亚湖及其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状况,至今已经使维多利亚湖的生态得到一定恢复,但整个生态的完全修复显然还需要时间。
以上是肯尼亚渔业不发达,总统肯雅塔所说“没有足够的本地鱼类资源来保证正常供给”的部分原因。
那么,中国鱼又是如何占据肯尼亚市场的呢?
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饲养罗非鱼最多的国家,常年供应全球一半以上的罗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