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就有一种说法,说是注射了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及胭脂红后,口感一般的西瓜也能变得又红又甜。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现场做一个小实验。”在聚光灯下,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一边说,一边拿起演示台上注满蓝色墨水的注射器,往一个绿油油的西瓜里推射。此时,台下座无虚席,200余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摄影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也“咔咔”响个不停。
这是7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启动式上的一幕。该活动是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主题活动之一,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支持,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中国医药报》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天创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
与会专家指出,食品安全谣言影响公众食品安全信心,损害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及国家安全。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形成合力,加强沟通交流以及科学传播,还网络一片晴空,还人民一份心安。
亮点 治理报告发布
《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成为启动式中的一大亮点。该《报告》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天创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报告》从时间、地域、传播渠道、传播类型、传播特点等方面对2017年食品谣言传播情况进行了全景式分析,并公布了食品谣言十大热词以及十大典型案例。
《报告》显示,与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米面粮油、蔬菜有关的谣言位居食品谣言前五位;微信是传播谣言最多的渠道;小视频是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此外,谣言在传播时间和地域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在传播时间方面,一是“季节谣”传播较为突出,即在时令食品大量上市时,相关谣言就会“应运而生”;二是“旧谣翻新”现象明显,造谣者常对以前出现过的谣言“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模糊关键信息”等,将“旧谣”包装成新的谣言。在地域分布方面,食品谣言呈现出“跨地域跟热点”的特点,且在东部沿海城市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据《报告》分析,目前食品类谣言有六大类型,即编造事实类、伪科学类、相生相克类、改头换面类、夸大事实类和偷换概念类谣言。
“对谣言说‘不’,重要的是合力治理。”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天创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经理陈培婵认为,在政府及监管部门出重拳打击谣言的基础上,还需媒体、专家、企业、协会、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形成“辟谣大军”,齐头并进,斩断谣言传播链。“尤其要注重全媒体回击,多渠道发声,对于权威辟谣信息及时转发,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陈培婵说。
高潮 实验揭开真相
瓤红味甜的西瓜被打了针?八宝粥可能是海绵做的?对于这些谣言,启动式现场上,专家用科学实验揭开了事实真相,掀起了一轮互动小高潮。
在“西瓜打针”的实验中,阮光锋将全部墨水注射完毕后,当众将西瓜切成两半。记者看到,切开的西瓜里,蓝色墨水分布并不均匀,且有的墨水还淌到了桌子上。“哇!”台下观众也是一片感叹。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蓝色墨水代替所谓的食品添加剂注入西瓜。可以看到,西瓜及其内部瓜肉为一个整体,将外界物质送入其中并不容易,注射液体时会在西瓜表面留下明显的针孔。而西瓜表面一旦有针孔,细菌就很容易进去,这样的西瓜在高温下极易腐烂,因此,商家基本上不会这样做。无论是糖水还是色素,注射进西瓜后同样很难保证均匀性。大家可以看到,往西瓜中注射液体是很费劲的,如果用力过大,还会损坏瓜瓤。”阮光锋说。
启动式现场还播放了一则网传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八宝粥倒入碗中,并用手捏取其中松软、凝结成块的部分向镜头展示,称这些是海绵做的。对此,阮光锋解释,这是一种谷类食物经过冷冻后产生的正常现象。八宝粥的原料一般含有大米及各种豆类,经加工处理,其中的淀粉会受热熟化。而一旦冷冻,其中的淀粉就会老化沉淀,蛋白质也会发生变性,这些都会导致八宝粥水分析出,而剩下类似海绵的空腔固体物。“但这仅仅是外观,海绵吃起来的口感与八宝粥完全不同,稍微尝一口就能识别。”阮光锋说。
经过科学分析,网传谣言均不堪一击,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呢?业内专家表示,造谣者往往抓住了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对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给出了一个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解释:“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使消费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滋生谣言。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又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使谣言更容易传播、被相信。”
共识 科学精准共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周主场活动中表示:“打击谣言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使谣言不能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做好“食育”,可以有效抵制谣言。“做好‘食育’工作首先要强调科学意识。因为食品中的谣言绝大多数是反科学、伪科学的,‘食育’工作就是要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例如,看待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与搭配结构,还要关心摄入量。其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们更踊跃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不仅在学校、课堂传播相关知识,还应面向公众,深入推进科普工作。”张永建说。
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则认为,食品安全类谣言具有载体新、传播迅速、长尾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主要通过新媒体传播,破除这些谣言需要多主体、多形态、技术性强的方式。比如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向善”。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认为,在对待食品安全谣言的治理问题上,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既让人民群众感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温度,又让造谣传谣者感受到法律严惩的力度,实现治理的精准化。
胡正荣表示,在全媒体的传播新格局下,信息发布也要注重时机、节奏和策略,通过时、度、效的把握,让真相和权威信息跑在谣言前面。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骆文智表示,提升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水平,应从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关口前移,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的舆情工作机制,加强谣言的甄别与控制处置;二是主动发声,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打造形式多样的辟谣宣传平台、阳光透明的政务公开模式;三是创新科普,借力媒体畅通科学权威传播渠道,建设一批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四是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谣言治理会商机制。
与会专家的观点也得到了食品企业的认同。启动式上,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美团点评集团、伊利集团、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26家食品企业代表现场发出了“撑起网络蓝天·宣战食品谣言”倡议。美团点评集团公司事务副总裁陈荣凯作为企业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倡议书提出: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决遵守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推进企业自律;坚守公平竞争原则,坚决抵制网络食品谣言;凝心聚力共促谣言治理。
凝聚科学共识 实现防控共治
相关数据表明,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已成网络谣言重灾区。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谣言治理工作:去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谣言治理,构建快速响应、协调联动、辟谣和严惩并举的长效机制;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媒体建立了谣言数据库和辟谣通道,对热点谣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辟谣;一些主流媒体也在积极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澄清公众认识误区。这些谣言治理防控措施确实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社会基础和心理机制,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谣言问题,则须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
认知是基础,治理谣言首先要提升公众认知。受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相较于工业化进程较早的发达国家,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科学的认知较为缺乏,科学认知和识别能力的欠缺,导致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治理谣言就要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不信谣、不传谣的智者。一是要把食品安全常识纳入通识教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二是要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将食品安全知识嵌入各种传播内容,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三是要提高媒体人专业素养和对食品安全问题客观理性报道的能力,防止为吸引眼球而捉风捕影、胡编乱造。
法治是保障,治理谣言的根本是严格监管执法。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那些利欲熏心、挑战法律底线的人,对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地区要下猛药、出重拳,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要用严格的监管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持良好的食品安全状况,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同时,要依法严惩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特别对那些别有用心,为商业利益无中生有、恶意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一定要坚决打击,以警醒更多的网络传播者和商业利益代言人。
信息是关键,治理谣言必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最好防火墙。之所以听信谣言,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心里有疑虑。而在信息足够对称的领域,谣言则很难兴起。因此,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公开准确、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强化权威发布,挤压谣言流传的空间。要让群众需要的信息伸手可及,让人人关心的信息广泛传播,让谣言无人听、无人信、更无人传。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大便利,谣言流传更加容易,一些看似荒唐的谣言也总能找到相应的受众,不经意间就会影响人的认知、败坏社会风气,因此,谣言治理显得更为迫切。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健康与安全,是最能凝聚共识的公共话题,所以,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必须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加强主导,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台,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食品谣言的治理将会事半功倍,而很多食品谣言也必将成为历史,不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