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夏秋季吃深海鱼要防组胺中毒 专家提醒:烹调时加少许醋

2018-07-20 厦门日报 594 0
核心提示:  本报讯 深海鱼含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DHA,对人的脑神经元突触发育非常重要。但是,夏秋季,这类鱼若贮存不当,
  本报讯 深海鱼含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DHA,对人的脑神经元突触发育非常重要。但是,夏秋季,这类鱼若贮存不当,不新鲜时,细菌会把组氨酸转化成组胺,人吃了容易出现组胺中毒。厦门市疾控专家提醒市民,吃完海产品后,若出现浑身发热、脸庞变红,并伴有头晕胸闷、心跳加快等症状,像喝醉酒一样,就要小心组胺中毒。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情况。
  专家表示,深海鱼中的青皮红肉鱼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如鲐鲅鱼、秋刀鱼、竹夹鱼、金枪鱼、沙丁鱼、鲣鱼、鲭鱼,当这类鱼如果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污染鱼体的细菌会把组氨酸转化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便有可能使食用者“中毒”。一般认为当鱼体中组胺含量超过200mg/100g,即可引起中毒。也有食用虾、蟹等发生组胺中毒的报道,组胺中毒可造成毛细血管膨胀、水肿、腺体分泌亢进等,引发红斑、丘疹、水疱等病症。
  组胺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它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食鱼后10分钟到2小时内即可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时可伴有荨麻疹和咽喉烧灼感,个别人会出现哮喘,体温多正常,大多一两天内恢复。
  疾控专家强调,所谓的“中毒”,确切地说是一种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出现过敏反应,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情况。
  预防上述情况发生,要注意做好海产鱼的冷冻贮藏和运输中的防腐败防变质措施,还要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鱼类。吃不完要冷冻在冰箱,最好不要过夜食用。在家庭去毒处理上,要彻底刷洗鱼体,去头、去内脏和血块,切两半后冷水浸泡,烹调时加少许醋,可使组胺下降65%左右。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