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不少人都在家里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忙得不可开交。莘县董杜庄镇谢庄村的村民这天也很忙,不过大多数人都在大棚里忙活着插秧、栽苗。“现在棚里的活太忙了,这些西瓜苗也都像自己的孩子样,棚里的活一天也不舍得撂下。”通过种植西瓜,该村乃至该镇的村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的村民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莘县董杜庄镇谢庄村坐落于鲁西北的一个小镇,种植西瓜已有近20年的历史。“打我上初一那年,家里就开始种西瓜,当时我才12岁,转眼快20年了,我也结婚成家了,继承了父母的产业,有了自己的西瓜大棚,村里的西瓜规模也越来越大,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们都打心眼里高兴。”谢庄村的村民谢广龙在自家的大棚里一边栽苗一边和记者聊天。
“种西瓜就得像养孩子一样,时刻操心,西瓜才能长得好,早晨拉棚,晚上盖棚,中间的时间里就得在棚里忙着伺候西瓜,从栽西瓜苗、铺地膜、分秧子、打西瓜多余的枝杈,到对花、定期浇水、定西瓜纽、摘瓜卖瓜……”对于种瓜的流程,谢庄村的村民都如数家珍。
谢书增告诉记者,2000年之前,村民基本上都是种小麦、玉米或者棉花,每亩地收入有限,除了少数几个有经商头脑的人日子过得不错,普通村民的日子都不富裕。在镇里的号召下,2000年前后,村里开始有尝试建大棚种西瓜的。“最早种西瓜的是在22年以前,大约是1997年前后。”谢书增回忆到,当时第一批建西瓜棚的收益都不错,后来村里建棚种瓜种菜的渐渐多了起来。
种西瓜有没有赔钱的时候?面对记者的询问,谢书增回忆,他印象里只有一年西瓜行情不行,卖到了三四毛钱,其他年份西瓜的价格都不错,刚上市的西瓜都能卖到1块多。“个别年份可能会赚得少,但没赔过钱。”谢书增去年种了两个大棚,一共五亩多,卖了西瓜后再种豆角。“两个大棚卖了将近15万,除去原材料等费用,大约能赚7万多。”2017年,谢书增已在县城里给孩子置办了一套房子。
记者在谢庄村随机采访了多位种大棚的村民都表示,去年行情不错,一亩地能净赚1万多,不少的村民去年都赚了5万以上,种两个大棚的都能赚到六七万。
去年腊八那天,谢玉环家开来了一辆新车。“2017年村里又得添置了二三十辆轿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轿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买车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家家都有一辆车,他说村里现在近400户人家,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都买了车,村里大约有150多辆车。另外一位村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说加上新增加的这些车,村里现在得将近有200辆,多数私家车的价格都在8至10万元左右。
大年初一,记者走访谢庄村,发现街上的主干道还有不少胡同里都停着车。记者数了数其中的一条街上的汽车,竟然停了10多辆。
“有车就是方便,想去哪去哪。”正在读研的浩浩告诉记者,每年的大年初二他都要回姥姥家。妈妈告诉他,他刚出生的时候,妈妈都是抱着他走着去。后来打他记事起,他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回姥姥家,再后来是摩托车、三轮摩托车。浩浩清楚地记得,姥姥家的院子里停满了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还有电动车,亲戚们都凑在一起询问对方家去年西瓜赚了多少钱,感叹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近两年,走亲戚的工具又变了,基本上都是开着小汽车来的,胡同里都停不下,只能停在村头的马路边。“这一切都感谢西瓜和蔬菜,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西瓜这个产业真的让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30岁的谢广龙告诉记者,在其他地方,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出去打工,但在他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少。因为西瓜这个产业能给他们带来财富,他们也愿意继续做大这个产业。“听说我们的西瓜远销到了俄罗斯,真的很自豪。”除了种植西瓜外,很多的村民还当起了经纪人,在西瓜销售之前,出发到全国,寻找各地的客商,推销该镇的西瓜。所以根本不用愁销路问题。每年卖西瓜的时候,客商还会上演“抢瓜大战”,看上了就得交钱预定,不然很快就被抢走了。
记者了解到,谢庄村是莘县董杜庄镇实施西瓜产业的一个缩影,西瓜种植是董杜庄镇的主导产业。这个小镇西瓜大棚种植已有20余年的历史,是鲁西最大的早春大拱棚西瓜生产基地。2000年,董杜庄西瓜注册“仙果”牌商标;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西瓜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被批准使用“莘县西瓜”地理标志商标;2015年度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位列全国第151位,品牌价值11.05亿元;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科技园区,同年底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镇。目前,全镇瓜菜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西瓜种植20万余亩。该镇将继续做好西瓜的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精致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打造独具特色的西瓜小镇。
同时,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董杜庄镇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以西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即依托西瓜协会、瓜菜市场、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对贫困户在农药化肥、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了他们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推动该镇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