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饭点,送餐小哥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已经成为熟悉的街头一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订餐给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黑作坊和“黑暗料理”的避风港,给公众餐饮食品安全留下隐患,成为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难点。
当风险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时,科技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以自动索引、定向抓取笑傲网络的“蜘蛛”爬进了订餐平台……
井喷背后隐忧重重
2016年,全国正常营业餐饮门店数为651.8万家,其中入驻各大网络平台及通过自建网站开展网络订餐的商家约245万家。也就是说,超过30%的餐饮店在做外卖。
庞大的数字背后,食品安全问题如影随形。
据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一份调查称,截至2016年底,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三家平台在我省开展网络订餐服务,全省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近6万家。网络订餐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三方平台准入过低、把关不严,放任一些无实体门店、无证、假证、套证、卫生环境脏乱等不具备网络经营条件的商家入网;商家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盗用图片、网络公关公司刷信用好评等虚假宣传,掩盖真实面目,误导消费者;有证商家为提高销售额,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如饮品店经营盒饭、未经许可外售凉菜等。
“就目前看,网络订餐平台掌控食品安全的能力,与其扩张速度并不匹配。”湖北省食药监局食品消费监管处副处长段玮坦言,雨下得大,水流得急,难免泥沙俱下。
而在这场“大雨”中,监管手段的滞后着实尴尬。靠人工上网搜索、比对,耗费大量精力,却效率不高;调查取证,涉及信息发布、第三方平台、线上线下结算、商品配送等方面,法律关系更加复杂;约谈违规平台,可最高20万元的罚款,根本比不了这些店铺给网络订餐平台创造的高额利润。
“看不见的餐馆”,如何纳入实打实的监管,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蜘蛛”揪出可疑分子
找准病灶还需对症下药。2017年9月,湖北省食药监局通过购买服务,上线互联网订餐平台监控系统,在全国率先展开利用爬虫技术进行“以网管网”。
网络爬虫,俗称网络蜘蛛、网络机器人。潜入订餐平台后,它不断抓取商家信息及交易数据,对没有上传营业执照及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店铺,以及假证、套证、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进行识别,截图取证。“对无证商家的全覆盖、无死角监控,没有漏网之鱼。”段玮介绍,该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按每秒巡查5.5家的速率,每4小时巡查一次。这意味着无证商家入网后,4个小时内就会暴露身份。
爬虫还能迅速“摸清家底”,对商家销量、消费点评、投诉信息等要素信息,进行量化和结构化的分析,对网络订餐风险及早发现和预警。
对于揪出的“可疑分子”,系统将通报给监管部门和订餐平台,展开双向核查。一方面,给予平台核查整改时限,要求在3天内核实名单并对不合规商家清理下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线下实体店进行核实,有条件的限期整改,获得许可后上网,不合规的坚决取缔。
爬虫第一次“上岗”,分分钟抓取一两万家无证商户。省食药监局果断约谈饿了么、美团两家平台,要求他们开展自查自纠。很快,大量无证商户下线。
经过3个月运行,我省网络订餐环境大为改善。截至2017年底,共侦测到活跃商户4.9万家,无证商户从最初的4313家,减少至944家,无证率由9%降至2%。目前,全省累计清理下线“黑外卖”4800余家,无证商户在平台上的存活周期由原来的1至3个月,减少到现在的2至3天。
大数据打破“信息墙”
新年伊始,刚改名换姓的“金拱门”被捉了个“现行”。
“系统监控发现,金拱门水岸国际店在‘饿了么’上注册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7年9月,已过期限。”武昌区徐家棚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杨晓玉接到警报后,不敢怠慢。
通过检索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数据,杨晓玉发现,该店已于2017年11月换证,有效期至2022年11月,但却迟迟没有将新证上传至订餐平台。为此,她专程跑了一趟,再三叮嘱店家及时上传有效证照,同时进行了保温箱、配送餐具进货票证等日常检查。
目前,“蜘蛛”根据食品安全关键词筛选不良信息,有时难辨真伪。下一步,系统将彻底打破“信息墙”,对接订餐平台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库,运用智能化技术比对商家上传的证照信息和政府留底的证照数据,从而精准“识假验真”。
在网上巡查的指挥棒下,线下治理如虎添翼。省食药监部门开展“净网”行动,引导订餐平台主动亮喏,变他律为自律,严格入网审查;对线下餐饮商户,按照必须有许可和公示、必须有实体店、必须有管理制度、必须符合操作规范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制定外卖行业标准,推动食品配送培训试点,构建订餐平台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站……
“线上线下齐抓共管,才能还公众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订餐消费环境。”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傅建伟说。